看儒文,浅谈儒家不受待见的原因

2020-07-15  本文已影响0人  一思读书

刚刚看到一篇儒风的文章,文章讲的是五种取舍决定人生格局。看完之后,概括颇深。

感慨的原因倒不是因为文章蕴含了多深的人生智慧,受到了多大的启发,而仅仅是因为感受到了与“儒”相关的文章确确实实处在十分尴尬的境地。

为使读者有更深刻的认识,作者在儒家名句中加入了当前的诸多元素和新词,如历史、中外名人、流行综艺等,如刘婵、霍金、史特金、卢梭、王德顺、朗读者等。

可以先看一段:

科幻作家史特金,曾提出过一个定律:任何事物,其中90%都是垃圾,剩下的10%才有意义。

守住品味与审美,才能出淤泥而不染。

择其良者而从之,择其劣者而弃之。

常与同好争高下,不共傻瓜论短长。

尽善尽美,才能真正取悦自己。

低配的生活,虽容易些,却早已没了干劲儿。

人生在世必须有所选择,不降低维度,不向下兼容。

写得非常的好,非常的网文,无奈在讯息快餐时代的自媒体作者,写儒家也要写成网文体,这也许是一种妥协,不得不这样写才有人看。

我最近看了很多与跟儒家有关的自媒体文章,大都如此写法,说到底是儒家学问不再受待见。

也许你反驳,因为有很多专门讲儒家学说的学者是很受欢迎的,但是纵观下来,只不过是草草的心理感悟受到了触动而已。

这就如同用抽烟的方法来镇定情绪,那只不过是烟草与身体的化学反应,而产生的主观感受而已,实质上并没有多大的作用。

原因是什么,在我看来,根本不是儒家学问过时了,而是当代人的思维结构与儒家学问格格不入了。

儒家学问的根本目的是人和社会的存续,方法是礼教和伦理。我们古人思考人和社会时,当代和后代是一体的,也就是当代的人和社会的问题,后代人也会有,当代解决的问题,同样也可以在后代那里解决。

比如礼制。礼制通过塑造人的行为和思想,达到使得人和人,人和社会良好存续的目的。避免出现类似于“黑暗丛林法则”和“你愁啥!瞅你咋地”的凶象。当代和后代人虽然在礼制上会不断地变动,但目的和原则是不变的。

这是我们古人的维度,是高维度的,是整体维度的。是把已经发生的历史和当下以及未来的人和社会结合到一起思考的。

当然,有人会反驳说,我们现代人也是这样的,比如当今世界发起的环境保护,就是为了给后代子孙留下一片碧水蓝天。

但我不得不说,这完全是两回事。我们现代人的思维中根本没有把当下与后代当成一回事,对当下的思考与对后代的思考是割裂的。

我打个比方,我们提倡环保的原因在于因为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已经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于是我们植树造林,增加环保这一行业,目的之一是改变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环保更是一个新产业。

我们当然可以说是为了后代子孙,但是我们现在的生产生活方式如果延续下去,我们的后代估计依然会肆无忌惮地破坏环境,然后他们再提出保护环境的新方式。

这就是当代人思维结构中的割裂状态。

为了便于理解,我再打个比方:女德。女德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班昭的《女诫》一书。但是现在却突然兴起了一些女德班、女德课程,教授内容却让人大跌眼镜。

班昭的《女诫》思考角度是从女性生存、子女教育、分工职责等存续角度,目的在于女子承担人和社会存续的适合职责,并把这一职责做到极致。

这才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样子。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君子男人更适合;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君子女人更适合。

但是看看现在的女德教育,完全把女子置于社会附庸的地位,女德就是女人成为附庸的行为规范,这完全背离古人的思想,糟蹋古人的智慧。

值得庆幸的是,人们一眼就看穿了当代女德教育的面孔,这说明中国人仍然是有慧根的。

对于儒家学问也是一样,只不过因为特别的历史原因,我们的思维结构发生了变化,对于儒家学问变得不待见了。

我想这只是暂时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