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之日谈写作障碍
你有经历过写作障碍吗?
感谢爸爸,作为一位中学语文历史老师的女儿,我在童年时期就能捧起家里的四大名著和中小学语文书和爸爸的文学历史书籍大看特看,平时的学生作文和试卷,我都看的津津有味。同时他还是班主任,围绕着一帮热爱文学的学生,他们写剧本,排练戏剧,打开了我的文学大门。
可是没想到在小升初转学到县城小学,尖子生的我都搞不定语文老师布置的题海,奋战到在晚上10点我还没完成作文,已经困得趴在桌上睡着。爸爸在外面买来了雪糕,让我吃完去睡觉,第二天起来看到他帮我把作文作业写好了。交上去后我成了班里唯一一个完成了题海本的学生。
整个中学的语文写作都不成压力,每个学期我都会有范文被老师当堂念出贴在学习栏,甚至高中去了文学社当了主编。
直至到了高三。在我发现自己无法承受的焦虑和压力中,一次中期模拟考试,我头脑空白,作文交了白卷。语文老师关心我,给我一个词“好高骛远”。随后我申请高考前一个月休学在家备考,放松心情。
大学是一个行尸走肉压抑后又充分释放的时期,我没有了命题作文的的压力,只有很多的笔记和实验报告,以及一二三的理性论文。
十多年的工作历程,直至在头马里,和越来越多不同行业的人接触,才发现我也有了这种工伤——麻木的理性的干巴巴的脑子和思维和知识沙漏,再也写不出有血有肉生动逼真的文章。
可是苍天饶过谁,即使是工作报告有模板可以借鉴,还是要通过写论文写科研课题才能有升职加薪的机会。写作,是绕不过的瓶颈。
段时间我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找出无数貌似有理的借口,每天不去耐心地坐在桌前写作,也不去实事求是地考虑文章的问题在哪。
在恐惧的推波助澜下,我们设想自己如果不能动笔,动不了笔的话,会对我们和我们的未来意味着什么。我们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感到压抑,空耗了无数精力。我们需要看清这些困难就只是普通的绳子一样,然后解决它们。
我们任何时候都可能会抗拒动笔,哪怕方法没有问题,主题也感兴趣。我相信,抗拒感是由关于写作的谬误激发的,也就是无意识的,自己溜进来的,关于我们自己以及写作应当是什么样的假定。这些谬误会让我们痛苦、低效、停滞。
其实这些谬误很多时候是心理障碍带来的,那么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写作七招,七招破解心理误区。
第一招:不要幻想写一部长篇巨作
有一些人多年挣扎于梦想的荣光与现实的成果不足之间。我们可以给自己打气助威:“你做得够好了!你够聪明了!你一定可以写出巨著!”我们也可以把自己骂得狗血喷头: “你以为你是谁?这就是垃圾!赶紧放弃吧!”博士论文书架使 我意识到,我要做的不是写出证明自我价值或者改变世界的大作, 而是能够与其他博士的最优秀成果同居一架的论文。
那么,当发现自己陷入好高骛远的状态中,退后一步,重新思考。你真的需要每一篇文章都能改变世界吗?你是要证明自己这么多年没白读吗?你是要表现自己配其位吗?你是否觉得一定要用一篇大作来赢得学术地位或者院士资格?你是否觉得必须用这篇文章“一举成名”,证明父母、高中老师、大学教授没有看错你,或者看错你了呢?还是说,你只需要用写作来澄 清某些概念,为自己的领域做出贡献?
你很可能是有能力做出自己的贡献的。但是,好高骛远误导了你,让你以为“优秀”还不够,一定要写出在本领域影响最大,乃至空前绝后的作品。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也是无益的。
不幸的是,好高骛远不仅使我们以自我为中心,而且争强好胜:自以为苦心孤诣,要创作出让其他作品都黯然失色,乃至失去存在意义的巨著。我们的巨著必须超凡脱俗,任何人都不能无视、超越或嘲笑。创作巨著是—种试图通过达到完美来回避批评的方法——只会带来更多的心魔,进一步阻碍我们扎扎实实地做工作。好高骛远支撑的是春秋大梦,却也阻碍了不那么宏大,但却有价值的成果。
第二招:不要担心自己滥竽充数
认为自己滥竽充数是出不了成果的。写作是自我敞开的过程,进行自我审视、批判和评估。我们认为作品是“自我”的衡量标准,于是,当感觉到“自己定下的高标准”和“自己害怕的低水平”之间存在差距时,我们就会不知所措。写作可能会暴露我们的欺世盗名。
接纳自己偶尔滥竽充数的心理,这样就更容易将注意力转移到写作本身。你要记住,学术写作的要点是做出贡献,而不是证明自我价值。“作品水准”与“作者价值”的联系是臆想出来的,将它打破吧,把过去滥竽充数综合征背后的情绪能量解放出来。
如果我们心无旁骛地盯在写作上,盯在掌握把研究做好所需的技能上,成果就会越来越像样。将研究课题“摆出来”,让大家品评,这是需要勇气的。不论是自己认为,还是他人评判,成果达不到标准都是痛苦的。
但是,我们可以承认自己的恐惧,迈步向前。我们可以找到与“不足感”做朋友的方法,将它们理解成致力于拿出优秀成果的表象。我们要牢记,写作中重要的是作品,而不是我们自己。我们永远是学徒,学习怎样做到更好,完成更好的作品。只有我们假装自己不是滥竽充数的时候,我们才是真的滥竽充数。
第三招:不要以为处理完其他事才好动笔
“清爽好动笔”指的是,在静下心来动笔之前,我们应该先把所有的其他任务都处理完。这种想法其实是错误的。
因为在大部分时间里,其他事情永远做不完,而且只会越来越多。我们的收件箱和书桌上永远是堆满了各种的任务。总有想不到和不想做的事情砸到我们头上。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想办法好好写作:确保写作的时间和精力,把它放到第一位。否则,别的事情都做完了,只有写作没完成。
放下“事情迟早会搞定的,然后就可以解放了”的幻觉吧,这能让我们想清楚在事务缠身的情况下,如何确保当下的写作时间。如果你觉得写作的前景黯淡,原因可能是,你觉得生活里的事情够多了,塞不下“写作”这一项。这种感觉就仿佛是生活已经被撑爆了,实在没有任何空间了。
挑战“清爽好动笔”论的关键在于,你要记住:学术成果不只是一项烦人的琐事。它是一项自愿的责任——我们需要出成果, 以便在自己选择的领域里获得成功和快乐。只要我们勤动笔、少压力、出成果,在友好的环境里写着我们关心的话题,写作就可以带来快乐和回报。
如果你能把写作重视起来,而不是当作平常琐事,那么它就会使你快乐。生活不堪重负的时候,规律的写作时间会宽慰我们,庇护我们。如果我们能每天写一点,哪怕很短的时间,完成其他要做的事情也会容易很多。
第四招:不要对读者怀有敌意
从构思到送审,害怕受到批评都是学术写作的一大阻碍。在写作的各个阶段,它都会让我们为自己辩护,应对潜在的抨击。与其他不利于学术写作的神话一样,对读者怀有敌意所引发的恐惧会伴随着写作的每一刻。
这种恐惧是没有根据的。确实,学术作品会受到多人的审阅。 有些读者可能持批评态度,甚至不屑一顾,恶语相向。这是伤人的。琢磨其他人会怎样评论是很有用的,能让作品更全面,更透彻。但是,“对读者怀有敌意”不止于此。这种恐惧是深刻的,往往是不自知的。我们害怕在别人对自己作品的评论中受到伤害, 甚至被毁掉。
对读者怀有敌意可能会成为写作的一大障碍。除非找到娴熟的应对之策,否则它会让我们完全失语。我的一个同事说得好: “要想不受到别人的指责,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一字不写。”。
第五招:不要把自己与他人比较
“比较”无处不在。从幼儿园开始,老师们就给我们打分,多数人都擅长拿高分。我们一直期望凭借着努力,自己总会成为班上的第一名。
令人痛苦的事实是,你可能再也不是“领头羊”,或者“全班第一”了。不管你如何努力, 你很可能还是在某些方面赶不上某些人。你可能发了很多文章, 但不是最好的期刊。你可能发了最好的期刊,但数量少一些。你可能只出了一本书,而别人都出了好几本了。你可能也写了好几本,但出版社没有别人的有名。你可能已经在知名出版社出了十本书,但影响又没有某人的大。诸如此类。“望尘莫及”总会让我们感觉很糟糕。
应对这种破坏性的比较,第一步就是承认人外有人。“领头羊” 岁月或许成了过去时。有的同事比你文采好,有的思想深刻,有的比你高产。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接受这个事实,然后放弃执念。不管比出来的结果是好是坏,执着于排名比较是给自己上了枷锁。用想象中的写作不足来评判自己不会有好结果。
第六招:不要追求完美开篇
有些人写作非要想好完美的开篇,然后才能动笔。他们花了无数小时寻找恰当的词汇,打磨一个永远不能表达他全部思想 的句子。他们殚精竭虑了那么久,成果却没有多少,于是心灰意冷,最后说了句“就是写不了”。
搞清楚要说什么——也就是内容——需要沉思。我们要思考和探索各种可能性,因为作品的组织方式有很多。坚持完美开篇的人试图一上来就把这个问题解决,而不是边写边想。实际上, 揣摩词句正是一种沉思的过程,目的是把想法、主张、证据有效 地排列起来。它之所以会变成一种神话,是因为你错误地认为, 只要写好了开头,整篇文章就会奇迹般地顺利完成了。
在脑子里想啊想,等着一句话蹦出来,领起全篇,这种办法不总是有效。预备写作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它要我们在白纸或屏幕上试验各种(暂时的)可能性,考察内容与结构的各种选项。这些想法和词句一定是——也应该是——不完美、不完整、不充分的。在文本逐渐成形的过程中,这些片段是关键的第一步。
第七招:不要详尽地收集材料而耽搁写作
如果你已经花了几个月、几年时间“为动笔做准备”,但是连文献综述草稿都写不出来,那么你真正害怕的可能并不是遗漏重要文献。它只是借口,背后是其他的神话,比方说读者即敌人、 滥竽充数被抓包、写不出巨著大作等心理。果真如此,引用数量 再多也对动笔无益。把文献综述放在一边,去面对真实的恐惧吧。
诚然,详尽地收集材料对最后的成功很关键,但它也可能让你误入歧途,明明掉入预备的陷阱,还以为自己有了成果。抛弃无所不知的梦想,投入到对话中,了解当前写作所需的知识。在文献综述的草稿里融入真正的相关材料,然后继续写下去。
为什么收集了非常多的素材,却还是写不好材料?转变这个思维很重要!
先问各位笔杆子一个问题:能够让你泡澡的是不断从水管里流出来的水还是浴缸里留存的水?
当然是浴缸里存量的水。如果流出的水不能够在浴缸里留存,流入浴缸的水从浴缸的流出孔出去的话,怎么也不够你泡澡的。
这个逻辑很简单,很容易理解。但是,这和笔杆子写材料有什么关系呢?
有,而且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观察了许多的笔杆子,近乎狂热的去搜集和储存写材料的素材,但是依然使用的是流量思维,未曾转化为存量思维。
可能有笔杆子认为,我费尽心思的搜集材料,而且都存起来了呀!
是的,你是搜集了,你是存起来了,而且为此转发朋友圈,为此花钱买了大硬盘。
但是,你存在电脑里,存在大硬盘里,那不是存量,那还是想泡澡时水管里的水,你只是搭建了一个粗大的水管,并非留存了大量的水供你泡澡。未能转化吸收为自己所理解、能灵活使用的写材料素材,都不能算作是存量素材。
那对笔杆子来说怎么样做才算是把水留存在了浴缸里呢?
如何让自己的存量素材水位线长起来呢?
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套很实用的方法论,帮助你来理清如何有效吸收和消化搜集到的素材。
第一步:绘制一遍材料的设计图
写材料犹如建设一座高楼大厦,是需要一张完整清晰的设计图的,在开始施工之前,就应该明确地知道,整体的框架应该是怎么样的,其中的结构和理念有哪些?
反之,我们拿到一份材料,你看到的是材料就像已经建设好的大楼,只能看到其外表和呈现在眼前的事实,但是其背后的设计思路和隐藏在里面的细节你是看不到的。这也就是你看了很多材料,却还是无法达到很高写材料水平的根源。
因此,我们学习他人的材料,很重要的一个学习方法便是学习人家材料的构思、框架和细节的处理手法,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将优秀材料的“设计图”重新绘制一遍,你会发现很多自己原本看不到的作者写材料方法和技巧。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建议你利用思维导图等工具庖丁解牛般拆解一份素材,再重新构建出来这份材料的设计图,从模糊的认知变换到清晰的全面熟悉。
第二步:搭建材料写作方法框架
庖丁解牛般拆解的材料多了,你会发现,有很多的地方是使用了同一种方法,每种类型的材料都有其惯有的写作手法。当你有了这样的感触时,你就已经有了融会贯通的感觉,但是这时候你还需要注意,人是很容易陷入自己给自己挖的思维陷阱的。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你一旦认识到自己已经了解了很多的构思方法,很多的惯用技巧,自己写材料的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就以为自己可以一直写好材料了。
这是大错特错的,这就像我们装修房子一样,期初不知道如何装修,便到处看别人家里是如何装修的,看得多了也就有了很多的装修想法,厨房应该做哪些细节的处理,卫生间应该注意什么。
很多人便是因为这个想法,把自己的家装修成了很多个自己看过的装修方案拼凑版。等完全装修出来的时候,才发现一个一个的细节处理的很好了,但为什么整体上还是不那么满意。
就是因为这个思维,以为自己学习到了一些方法和技巧,就可以化为己用了,其实未必。因为我们看到的别人家的装修方案、处理细节和我们拆解出来的写作材料是一个样,都是在一个有限的圈子里思考,而没有跳脱出来研究规律,研究系统方法。
因此,我们要将自己所涉的材料类型划分清楚,将每一类材料的写作框架和细节处理方案库搭建出来,这就像装修公司一样,对于家装会有专门的一类装修方案,而对于办公室会有专门的一类装修方案。
归纳和分类总结,是提炼和升华自己材料写作的更高一级台阶,跨上这个台阶,你才会如鱼得水般,在材料的海洋里遨游, 随手牵来便能写就优秀的材料。
有了这两步宏观层面的写材料学习方法,我们再来看看其中的一些操作细节:
1、先分解框架再看细节
在自己绘制材料设计图的时候,对每一份材料的构思先进行大模块的划分,分解成小的模块,最后再将小的模块分解成段和句。有了大块大块的拆解,就像大楼先建立了框架和结构,再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空间,每个空间的处理细节就是我们面对的词句如何使用了。
如果一上来就直接进入到细节的拆解,很可能会将自己陷入到被动状态,要学和要记住的东西太多,花了大工夫记住了很多的细节,却陷入到前面所说的“装修陷阱”中去了。
2、思考远比看了多少材料更重要
尤其在新手期的时候,你是很难理解前人高度概括的经典语句的。当下,认识越来越浮躁的,信息的流转速度越来越快,就越来越希望输出的内容简短精悍,但是我们的语言发展没有信息技术这般的发展速度,所以当我们想尽办法用精简的语句称述内心的思考时,必然会丢失很多的理解,更何况词语还具有多重意思,这就增加了很多的理解困难。
所以,我们要去研究他人的表达,要去理解他人如此称述的原因究竟是做了什么样的思考?把每一个方法和技巧,用自己的话概括性的描述一遍,记录到自己的学习笔记当中去。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在这里,我还想加一句话,那就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开悟。悟到了多少,也就是你对其思考了多少,思考了多少也就是意味着你内化了多少。
3、定期梳理笔记做方法的输出
可能会有很多人很是好奇,为什么我要给这个公众号写文章,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内容可以写出来?
其实功利性在我的思考之外,反而恰恰是自我的需要推动了这是事情的发展,因为我想要去整理自己过往的笔记,整理自己的方法,所以借此平台作为输出,每日1~2篇,便是对我的一种约束,答应下来,就需要想尽办法实现。
因此,我无论今天情绪怎么样,都需要去梳理一点内容,然后形成一篇文章。这也就成了推动我梳理和输出的方法,人都是有惰性的,找个约束自己的方法,反而收获更大。
自己笔记中总结出来的方法和经验写成文章之后,就是输出给他人,会有行业的大牛、圈子里的主流人士一起交流学习,这种交流和学习,就是不断丰富自己知识面和方法体系的好机会,也是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方式。
分享,是一种以教代学,很好的让自己学习内容内化的方法。
这就像老师一样,如果你讲的内容别人很难理解,讲的逻辑含糊不清,那就说明你自己对其本质理解的还不够透彻,需要回炉重新学习的。
最后的话
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笔杆子,积累整理的材料当然不止上面的这些,如果你是为某一专项工作的领导写材料,那么你还得掌握一些具体、专业的知识和素材。
写材料之道,贵在积累,段时间内想要找到有用的素材是很难的,跳脱无米之炊的困境,那就搭建足够储备量的素材粮仓,才能支撑起来一个笔杆子写材料时的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