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谈恋爱感情

爱情是可能的吗?

2016-06-06  本文已影响2685人  9c753adeea33

本文旨在探讨爱情是否是可能的,因为在当前时代,不仅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可能会遭遇怀疑乃至否弃爱情的时刻,而且据有的人说,爱情在整体上也正在走向消亡。本文所说的爱情,更多地指人类所普遍存在的一种生活形式,这也就包括婚姻,而不单指那种情感。

在第一部分,我将列举对爱情的几种常见的质疑;在第二部分,我会列举对这些质疑的可能的回应,最后我会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疑问

1、 人本质上是孤独的、人与人之间本质上是隔阂的,所以人与人之间很难相互理解

这是从人性的角度来质疑爱情的可能性,一般在现代世界下的大多数人都同意这个表述。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经历、回忆、性格、爱好、相貌、特长和情感,虽然有普遍性观念的约束,但一个人终究是他自己,“人不是别的,是自己行动的结果”。这样,引申出来的推论就是人与人之间本质上是隔阂的,因为每个人是朝向自己的,一个人内心最深沉和最持久的东西往往很难为其他人所感知,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天然屏障注定了他们存在先天的距离,也就不存在要去感知其他人的先天推动力。既然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东西很难得到其他人的感知和理解,既然人与人之间存在先天的鸿沟,爱情为什么还是可能的?

很多在一起的情侣不能实现对伴侣的了解,其中许多人就在这种伴随着迟到的了解而来的失望中黯然分手了,因为他们发现伴侣原来是这样一个人,“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这或许是情侣分手的最常见原因。

一种流行的说法是,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他喜欢的不是那个人本身,而是对那个人的想象。这种想象是来自自身而不是对方,这似乎更加说明了爱情的虚幻性,原来所谓的喜欢或爱,对象只是一个自己制造出来的幻觉罢了。

如果说爱情是两个灵魂紧紧地缠绕在一起,“安得促席、说彼平生”,而如果这根本不能实现的话,没有什么灵魂伴侣、只有同床异梦的话,那么这就在根本上否决了爱情的可能性。

2、 只是性欲而已

性是爱情的基础因素,这恐怕是任何人也回避不了的,没有性的爱情反而是成问题的。关键在于,性在实际的爱情生活中占有多大的分量,有的人认为,它不仅仅只是一个潜藏于下的地基,而是爱情生活的主题。

在前现代的西方,性欲的指责主要朝向女性,在现代世界,这种指责转向男性。“男人是下半身动物”。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情侣只有在涉及到性的时候是热情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却对她不冷不热,不主动关心,没有浪漫,没有甜蜜。这样的恋爱,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不能同意这是爱情。

即使其他人这种表现性欲的表现不那么明显,但那也只是遮掩起来而已,爱情的本质依然只是那个难以启齿之物。

倘若如此,爱情何在?

3、 遇不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人、遇到了也无法在一起

很多人在解释自己为什么还单身时,回答是与“还没有遇到合适的”类似的回答。但问题是,既然你一直没有遇见,为什么能确定以后你就能遇见?

每天,只要走出住所,就会与人擦肩而过。不能说在这样的情况下会遇到合适的人,因为看到的只是一具具人的表象,因为我们并不了解那个人。也许会看见让自己怦然心动的人,但这只是一种审美活动,或者,如果出发点不那么高尚的话,就只是一种“满脑肥肠”的打量。后者绝不是喜欢,而前者,只是一种喜欢的幻影。勇敢的人会去所要一个联系方式,或者,在一个场合因为偶然的机会跟一个有好感的人打上了一点交集,这样就开启了认识那个人的第一步。接下来,也许没有结果,也许会走向爱情的殿堂,但是正如之前提到的——在加深了解的过程中,腻烦和失望也许会成为笼罩在他们身上永不消散的阴云,很多情侣就这样分手了。

但很多人是没有机会去结实自己有好感的人的,而且,即使互相认识,那个人同时也喜欢自己的概率难道会高吗?生活中,潜藏着的单恋与暗恋,远远比已经浮出水面的恋爱多。

情侣终究是由陌生人进展而来的,但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沟壑。两个真正互相喜欢且不将就的人在一起始终是一件概率很小的事。如果爱情的发生只是小概率事件,只是存在于小说和电视剧里的东西,那么凭什么能认为爱情是可能的?

4、 对世间爱情的经验

这与第三点属于一体两面,前面谈的是人对自己的经验,而这里指的是对自己外在于他的世界的经验。我们能够看到,很多在一起许多年的夫妻,虽然关系和睦,但让他们在一起的原因不是互相之间的爱情,而且他们平日的生活中也看不出有什么爱情。居高不下的离婚率也揭示了这一点,失败的婚姻不就正好说明了爱情的不可测吗?

不要说婚姻,就算是校园中的恋爱,似乎是两人互相倾慕而在一起的单纯爱情,也并不是那么美好。看似亲密无间的情侣,其中有许多被其他人认为不合适在一起。有的情侣经常吵架分分合合。有的人则连续换了好几任男女朋友。有的人虽然在谈恋爱,却又看上其他人或被其他人追求。这些变动不居的状况明显不利于爱情,这似乎说明了爱情是而且只是一个过程而已,爱情在探索的路上,却永远也抓不住。

5、 现实取向的爱情观

对爱情抱有朴素的浪漫想法的人会逐渐发现并不是人人都是这么想。

其实,普遍的自由恋爱还只是一个新生事物,它成为一个牢不可破的价值观念还是最近的事。这样的话,现实取向的爱情观只是人类古老传统的延续,亦即,爱情华而不实,只是存在于小说和电视剧里的事物,它不是自己生活中的存在。婚姻无所谓爱与不爱,婚姻与爱情可以是分离的,婚姻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生活的稳定与殷实。在网络、电视和书本上营造的浪漫爱情,与这样的现实爱情观并行不悖地存在着,一个人可以为小说中的浪漫爱情流泪,也可以在现实生活的平实婚姻生活中保持自足的微笑。他们也许把自己的现实爱情观认为是妥协,但这才是每个人真实的生活。

虽然不知道抱有这样想法的人有多少,但无法否定它的巨大影响。从“大叔控”、拜金、包养、嫁个有钱人这样的潮流,到无法摆脱父母对自己爱情的掌控,都是现实爱情观在不同程度的反映。现实爱情观根本上是反爱情的,它的存在给爱情是否可能这样的问题带来了否定性的经验回答。

6、 爱情不是必需品

同样不能忽视的潮流是,不想结婚的人似乎也越来越多了,而且其中许多人不仅仅是拒绝婚姻,而且也远离爱情。他们觉得一个人的生活挺好,或者有朋友与亲友就够了。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理性地认为爱情是不可取的;由于某种原因对爱情有了恐惧的情绪;认为自己没有爱别人的能力;先前的经历造成了创伤;单身多年,失去信心;最重要的或许是人的独立意识。

这样的人虽然不多,但毕竟这样的话,爱情不是一个人人都会向往的东西,它不是普遍性的,所以爱情不能说是可能的。

7、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这种观点认为,爱情是炽热的浪漫,而婚姻是冷冰冰的现实,但现代社会却强制要把它们捆绑在一起,这让爱情在平淡的日子里逐渐窒息而亡。

另一个广为人知的说法是,到了一定年龄之后的婚姻生活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意味着爱情走到一定阶段它就自我消亡了,转化成了亲情。如果爱情不能陪伴情侣一起老去,一起归于尘土,如果爱情只是年轻时候的“躁动”,那么这也给爱情的地位大打折扣。

记得高三的时候做一道语文高考真题的阅读题,那是篇关于一位女科学家的报告文学,里面写她看望重病在床的丈夫,文章里没有用“丈夫”或爱人,而是用“亲人”。虽然那时候我早已明白这个道理,但我还是忍不住迷惑不解,问身边的一位“情种”朋友,成天为自己的爱情困惑的他淡然地说了句“本来就是这样啊。”

那么相信爱情的人尚且如此,也许很少有人否认爱情迟早会走向这一步吧。它只是亲情的前奏,当爱情踏入了婚姻,人到了一定年龄,爱情就会烟消云散了,我们所追求的,不过只是一场迷梦而已。

二、 捍卫

1、爱的力量超越人与人之间的界限

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可以有两个方向,也就是承认或不承认。

就承认这个命题而言,有几种可能性的回答。第一,即使人本质上是孤独的,即使人与人之间本质上隔阂的,但这不妨碍爱在每个人心底都存在。从比较广义的角度说,我们主动投身于与他人的交往,这就是对这个世界和对他们的爱的驱使;从比较狭义的角度,总有一些人会赢得我们的喜爱,我们愿意去与她交流或交往,这也是爱的驱使。孤独隔阂与爱是人内在的两种倾向,这种张力才使我们的人生历程得以可能。第二,由于人的孤独本质,所以人就能够拥有丰富的内在,而正是这种丰富的内在才使得爱成为可能,因为内在使得人感知爱、知道爱、懂得如何爱,而且对方的内在也正是吸引我们去爱的原因。第三,由于人的孤独本质,人就有了希望与他人交流、使自己不孤单的渴望,这种渴望从反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并一点点地弥合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虽然这种隔阂可能无法完全跨越。第四,即使人与人之间存在隔阂,人无法真正完全了解这个人,但是,难道能够完全了解一个人之后才算得上爱吗?也许就是某种半遮半掩的神秘感才吸引着我们,而这也是爱情这种情感的来源;也许正是由于不会完全了解,生活也不会是枯燥无味的。

就不承认这个命题而言而言,人本质上并不是孤独的,或人与人之间本质上并不是隔阂的。这样的话,爱情就是顺理成章的了,因为我们不仅能够理解他人,而且渴望与他人结合。那么为什么不承认它们?这更多不是一个可以论说的问题,而是一个立场了。况且,持这种态度的人不多。

2、性与爱

回答性与爱的问题,要区分对此的两种态度,一种是生理唯物主义的态度,认为爱情只是性;另一种是经验式的,认为许多人的日常表现中就体现了“下半身动物”这个实质,使得自己对爱情产生了幻灭感。

先来回答前一种。假设它是正确的,即爱情是性,但它依然不能以此来否认爱情,因为它隐含的前提为性是邪恶的、不好的,而与大多数人的判断相悖,即性是至少是无害、甚至是美好的。认为性是邪恶的人,要么偏执,要么受禁欲宗教和保守的传统伦理道德影响很深,要么就是出于性瘾中无法自拔于是对性采取非理性的态度,对于这些百度“戒色”教的教徒,我们是不必去理会的。甚至可以说这些人是反人类的,因为性本身就是人固有的身体构造的一部分,反对性,就是把自己异己化,反对自身,反对与生俱来被赋予之物。那么,既然性不是邪恶的,它是美好的或者至少是无害的,即使它构成了爱情,那么爱情依然可以是美好的。而且由于性是人的本性,那么追求爱情也就成了人的本性,那么爱情当然就是可能的。

但有的人依然不满足这种赤裸裸的生理唯物主义,他们认为性虽然构成了爱情基础的一部分,但它只是潜藏在爱情之下,爱情本身是浪漫的、甜蜜的和美好的,情侣之间的互相关心、体贴爱护构成爱情的主体,它可以与性无涉。中小学时代的纯情式恋爱正是如此,手牵着手沉浸在幸福中的情侣,往往不会在共同话题中达成对性的共识,乃至走向性的行动。这种回答指责某些人把性过分夸大化、表面化了。

再来回答后一种。爱情的生活中,既有大庭广众之下甜蜜与浪漫的一面,也有在私密空间的亲昵乃至性的一面,“下半身动物”的指责也许夸大了后者,而这种夸大其实也投射了指责者的某些特点。固然性是人的本性的构成部分,在对爱情的批评中认为所有人只是对这种本性的遮掩程度不同,但本性毕竟是本性,然而大多数人并不会看得这么深,或者不会这么悲观,他们所关注的只是日常表现。如果一个人的伴侣只是在性方面是热情的,日常生活则不闻不问,这是他自己的问题,是他过于放纵自身而没有约束,或许这样的人应该趁早分开;而一个称职的伴侣应该是同样热忱的,这样的话,就不会招致“下半身动物”的指责,也就不会危及到爱情的基础了。

3、缘分终将到来

当有的人为“无法遇到真正喜欢的人”这个可能性而为这个世界感到遗憾的时候,有的人则抱有不知从哪里来的乐观,尽管他们已经单身很久了。“为什么不能遇到呢?要有信心,还年轻呀,日子还长”。究竟现实是残酷的,还是这个世界依旧可爱?

自信者的自信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其中包含着对自己外表与能力的自信,也有对这个世界的乐观与爱,而这又取决于他们的性格。大多数人都相信缘分,但缘分是否会到来、什么时候到来却是未知数。对自己的未来再乐观,也只是自己的主观想法,与缘分降临的客观事实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我们所想的只是我们用来安慰自己而已。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统计一个大致的概率也许是一个办法,即一个人遇到自己认为这是“缘分”的事件的可能性有多大。但是,自信的人会认为自己在这个概率之内,不自信的会认为在这个概率之外,老问题还是老问题。

这个问题似乎是无解的。或许只能从一个好处与坏处的角度来反驳,即相信自己会拥有比不相信自己更有好处,第一,自己会积极行动,只有行动了才可能有好的结果;第二,日子会显得更有希望,也更快乐。

有的人认为自己不会再遇到缘分,可能是基于以前自己曾错过自己喜欢的人,现在则认为再也遇不到这样的人了。但是一旦再次遇到缘分,他们又一股脑忘记了曾经的忧虑。

或许,遇不遇得到缘分,更多地是一个主观心理的问题。倘若我们相信它的话,这毕竟对我们来说是有好处的。

4、这是他们的问题,而爱情没有错

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从经验中提取不出必然性。虽然现实生活中很多恋人关系看不出什么爱情,不仅婚姻中没有爱情,甚至有的恋人之间也十分勉强,但是这只是一个个经验,不能就此认为爱情就是不可能的。前者是具体的经验,后者是必然性的命题,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论域。不仅仅是因为只要有一个反例,这个命题就会垮塌,而且还可以说,这是他们做得不好,而爱情没有错,这只是他们的问题。

为什么他们没有爱情?很有可能他们就没有渴望过,既然他们没有渴望过爱情,那么他们的行为就与爱情无关。很有可能他们是因为其他现实原因而在一起,这更不能把问题赖在爱情身上。以及他们可能不懂爱情,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对方,他们已经麻木了,或者说习惯了在一起的生活,这样的话,怎么能把错怪在爱情身上?

既然爱情没有错,只是他们与爱情失之交臂,那么,爱情依然是可能的,至少对于那些没有放弃它的人而言是这样。

5、现实取向的爱情观注定不会幸福,反之则还有希望

与前面因为不渴望爱情、不懂爱情或因为现实原因没有走向爱情的人相反,现实取向的爱情观则是对爱情本身的主动背叛,它根本上是反爱情的。

但是谁又是真的愿意反爱情呢?现实的爱情观并不是从爱情本身演绎而来,而是从整个社会环境,尤其家庭、职业、父母影响等骑在自由恋爱头上的外来者使得某些人对爱情和婚姻采取了一种现实和功利的态度。当整个社会发生根本改变,尤其是女性主义者的一些比较温和的设想得到真正实现,那么这种爱情的现实风潮将得到根本性地扭转。可以想象,如果人的一生不会离开校园,不会去考虑毕业后的事情,永远做一辈子学生,那么爱情或许就会重归本位了。正如前文提到的,其实他们并没有放弃爱情,他们也会为浪漫的爱情故事流泪,但他们不会试图把这些浪漫加诸于自己。爱情被现实绑架了。

这确实会危及到爱情的存在基础,如果爱情被现实完全绑架,如果每个人只能痴想着爱情,那么就不能说爱情是可能的。

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一定要找一个自己爱的人结婚,“不然离婚麻烦”,以及,当他们目睹了跟不爱的人结婚生活会是什么样子,这是身边所见所闻给他们提供的教训。只要大多数人依然坚守着爱情,那么就为爱情的可能性提供了基础,爱情依然是可能的。只是对于那些情愿让现实绑架自己的人,爱情才不是可能的。

其实对于大多数人,现实也并远远没有到可以压榨爱情的程度。只有双方互相爱着,他们大体上仍然可以“修成正果”,困难虽有,但爱情会让他们知道如何互相妥协。爱情能不能“修成正果",终究只关乎他们的心灵,亦即他们能不能承受现实施加的压力。只是那些生性怯懦、内心现实的人站在阵前,看了对面军队的旗帜才飘起来就自己逃之夭夭了,只有留下来准备作战的人才发现,要赢得这场战役,其实没有那么难。只要“不忘初心”。

我们这个世界虽然谈不上美好,但也谈不上邪恶,它现在所处的位置是由那些一心向往美好的所实现的,如果所有人都不向往美好,这个世界只能不可遏制地向下沉沦,跌至谷底。处在美好与悲惨中间,总比处于比悲惨的深渊更低的地方好。

现实爱情观的人的爱情只会是现实的,相信爱情的人则仍有希望实现现实爱情观内心深处所愿望的东西。不知道这种希望有多大,但这种希望或许值得坚守。

6、追求爱情就是探索人生的意义

有的人认为爱情并不重要,自己不追求爱情,也不打算结婚。确实,没有爱情也能生存,但能不能生活却是一个问题。

人是问意义和追求意义的物种,人生是一个不断询问和探索人生意义的过程,虽然它不会有答案。一个人会去爱,爱有很多种,爱这个世界,爱亲人,爱好友,以及爱一个人,等等。没有爱,就很难说有意义。如果没有爱情,虽然有其他的爱,但意义会显得虚弱,而虚弱的这一部分,其他的爱再多也不能填补进来。

不知道那些远离爱情的人是不是幸福的,但他们可能对没有爱情感到遗憾,即使他们坚持这样的选择。他们往往也不会攻击爱情本身,他们依然认为爱情是可爱的和可能的,但这不是他们的选择。既然这样,那么这就与爱情是否可能无涉。

经过爱情,自己能不断体验到很多奇妙的体验,而且是其他人不能给予的东西。自己的人生也会多出一个维度。由于爱情是绝大多数人不会主动放弃的,那么可以说爱情构成了人生的一部分,对爱情的追求就是探索人生的意义。

7、爱情先于婚姻

我不打算用“没有婚姻,爱情死无葬身之地”来回应“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一忧虑,这纯粹是一种语言游戏。其实,这一忧虑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追求,以及害怕它走向现实的珍惜。

爱情先于婚姻的意思不是在纯粹意义的时间上先于,而是在形成上先于。婚姻制度是一种社会的造物,很多现实的东西集成在上面,但爱情是一种饱含深情的主观体验,两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同居而不结婚、丁克等形式,表达了这种不愿意让爱情向现实沉沦的抵抗。还有同性恋,这个时至今日仍然让很多人难以接受的东西,或许也是一种对爱情的维护——它不追求婚姻,不追求生育,不追求任何现实的东西,只是单纯地在一起,这不正好就是对爱情的诠释吗?

年轻的时候爱情的火焰在心中燃烧,越到后来它越黯淡,并让位于柴米油盐,爱情变成亲情,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婚姻制度造成的。而且,即使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爱情也穿越了大半个人生,并在这之后一直回响着,所以并不能妨碍爱情在人生中的地位。况且,倘若现有的婚姻制度真的将在不久的将来逐渐淡出,这会是婚姻制度在与爱情的矛盾中对爱情的妥协。

这一切都在宣告人们对爱情的追求与对婚姻制度束缚爱情的不满,这一切都在让一个声音在我们耳边回响:爱情是可能的,并且终将取得胜利。

三、 结语

在前面的论述中,很容易能看出我是站在哪一边的。驱使我这样做的原因,根本上是这样一个期望:人人相信爱情的世界一定比人人不相信爱情的世界美好,而人人不相信爱情的世界,简直不能想象。但是这只是一个证成性的原因,要为爱情的存在基础论证,我还要努力找出它的正当性。

我为爱情之所以可能寻找的正当性原因,即认为爱情本来就是可能的,概括起来,包括这样一些要点: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是人性的主要构成,而爱情是爱的一部分;爱情是人性的必然要求,人性本质上是孤独的,不甘于孤独的本性就要求他去让他人了解自己以及去主动了解别人的渴望;性是人性的构成,而性是美好的或无害的,性作为爱情的基础,那么爱情也是美好的或无害,并也是人的重要构成;爱情是追求人生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为爱情之所以可能寻找的证成性原因,即认为如果相信爱情是可能,那么这种相信会给我们带来好处,包括以下要点:相信爱情,就会积极行动,只有行动才会有结果;充满希望的日子是快乐的日子;如果抱着现实取向的爱情观,那么自己的爱情不会有浪漫与甜蜜的机会,而如果相信爱情,则一定有希望。

对爱情的追求是人与生俱来的,浪漫的爱情作品为此补充能量,而现实世界的某些因素却不停地消弭它。爱情不是只存在于理念世界的东西,它真实地在生活中存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经验例子并不能构成对爱情本身的威胁,爱情与婚姻制度在本质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对婚姻失望就对爱情失望,这种思维是一种偷懒的惯性。

我认为,如果一个人接受了婚姻制度,那么他应该努力把爱情这个“里”放进婚姻制度这个“表”,做到表里合一,没有“里”的“表”只是一个空壳子。但是“里”却不一定需要这个“表”,“表”只是外在的统一的社会制服,但“里”却自己有自己的个性装束。婚姻制度会变革,但爱情永远不会变。很多情侣向往“修成正果”,其实,与其说这是在期盼婚姻,不如说是在向往更互相之间更成熟的爱情。

如果一个人不愿意在校园中谈恋爱,因为早知会分手,那么基本就能想象这是一个怎样的人。要么受父母的管控影响太深,是一个长不大的乖儿子或乖女儿;要么就是明明身在校园,内心却已提早扑向了社会的深渊,当这个人终于结婚的时候,婚姻生活也很可能是空洞的;还有的,可能就是觉得自己过于美貌,或名人光环太重,时刻在注意社会看待他的眼光,让自己不敢去爱。

即使自己没有爱情,也不要拒绝相信爱情的存在可能,它赋予每个人更有意义的生活,也不让自己流为偏执。但同时切不可扩大爱情的分量,爱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即使最终爱情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也不必过于自哀自叹了,即使是相信爱情,也是一种意义。

人们在互相之间的爱中发现美和善,并在追求美和善中学会爱所爱的人。爱情与对美和善的追求实现了双向互动。如果人是追求美和善的,那么,爱情就是在生活中感知这种美和善的最好途径。因为爱情,两个人的灵魂紧紧地贴在一起,而美和善不是在自己孤零零的世界中能够追求得到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