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散记老舍》认识老舍
老舍,说起这个名字估计大家都很熟悉,小学中学的课本都留下过他的文章,时光荏苒我至今任记得那篇令老舍泪目的文章——《想北平》,全文抒情至深让人情不自禁地感同身受,最后一句,“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我也确实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眼眶莹润,这种真实的流露正是老舍文章的一大风格,这周我准备深刻地去了解老舍这位人民作家,为了了解老舍我先是翻阅了一本老舍画集,是由一些专门研究老舍的学者所网罗收集的老舍的照片的集合,每一幅相片都有其故事附于下方,这更方便了我们了解老舍这位文学大家的一生,然后又拜读了老舍妻子和儿子为他写的《散记老舍》以便更加深入的了解。
老舍出生于落寞的满族正红旗人家,他一生命途多舛,从出生差点因窒息而夭折(后被其大姐所救)再到八国联军侵华时差点死于联军刀下(被一篮子所救)后来抗日战争又跟着冯玉祥军队一路征程,沿途用笔墨记载着他的所见所闻,途中之艰险不言而喻。虽同属一个时代背景下的作家,但他的文风不似鲁迅先生,或者说完全和鲁迅先生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鲁迅先生的文风犀利,笔如刀锋和其斗士形象如出一辙,而老舍则是以幽默讽刺著称,文笔较为含蓄内敛,文风更贴近百姓生活,解放后老舍开始尝试写戏剧,《龙须沟》、《茶馆》包括本不是戏剧但经过其整理改编也成了戏剧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等这些都是老舍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其对海内外的影响至深让一代人为之学习钻研。晚年的老舍是个开心的小老头,他曾写过许多儿童书籍,他写这些儿童读物的时候时常把自己融于其间也成了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一般,为了以儿童的口吻来写出孩子们感兴趣的书籍他还仔细观察孩子们的言行以及所玩的游戏,所以他写文章如同齐白石老人画画一般讲求真实生动,同样的他为了写话剧剧本《龙须沟》还亲自到龙须沟体验生活做考察,其细致入微让人倾佩。老舍还是一位乐于推陈出新的作家,他可以听取各界的意见和声音,为其作品做无数次的“大修大整”甚至是直接“拆掉重建”直到这个作品被大众接受并为其所满意为止,对于那些扔掉的手稿他也毫不心疼,往往老舍写一本书丢弃的书稿都足够写五本新书,人们戏称老舍这种精神态度叫“扔字纸篓”这简直是最贴切不过了。
《散记老舍》这本书与其说是散记不如说是一本老舍书籍的读书指南,这本书是由老舍的妻子胡絜青和其儿子舒乙写的,其中的文章多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报刊上摘录的他们发表的文章,然后再由他们收拢集合而成的一本书,这本书一共有四个大章,每章都有一个主题,而每个大章又由诸多小文组成,这类小文多是发言稿或者他们为老舍文章写的序,所以这本书的每一篇都可以说是独立的一篇文稿,只是按类别分成了四大块,总体来说这本书确实对了解老舍文章有一定的帮助,但是文学欣赏价值不大,只能作为阅读老舍书籍前的参考书目,书中所说的老舍也就如同我上文所述一般,其实书中描写的晚年的老舍是一位很慈祥的老人,看老舍的图册,那幸存下来的仅有的几张关于老舍的照片中,他那慈祥的微笑,和蔼可亲的面容是永远不会缺席的,看到这些照片不经意间仿佛都能找到自己爷爷的影子,可是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却在文革中陨落,他确实值得我们怀念,虽然他的文笔文风已经跟不上我们这个时代的潮流了,但是其精神,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是什么都比不了的,情到深处自然动人,这便是老舍的文章,让我读后能流泪的文章,那一刻我确实感同身受,那一刻仿佛我就是老舍!
最后如果对老舍做一个总结还是引用《散记老舍》中描述老舍的一句话较为贴切
老舍,他是一个沉默寡言却富有幻想,安静沉稳而内心奔放的作家!
缅怀
灵轩
2020.02.26于山口
![](https://img.haomeiwen.com/i7966874/b8e838788f62383d.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7966874/c0e77bb08d0645b7.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7966874/8b6b7e9d6394d77a.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7966874/c0c2a1ea71ede35b.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