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终为始——在结尾时再次省视自己读书的初衷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开始阅读《中国简史》最后一章——清朝——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预计今天完成《中国简史》的全部阅读。
在这本书中看到更多的是朝代的更替。是从不同朝代和同一朝代不同帝王的政权的更替来讲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
对于每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容说的偏少,不过,本来看这本书的初衷也是想拉一个中国历史的时间线路图。
再从其他书中找到中国哲学史发展的时间线,从而更加了解某种哲学思想为何能在这个阶段繁盛而在另一阶段被打压。
整体来说,这本书对于我的初衷来说是有用的。
老子与道家
春秋时期,四方诸侯凭借武力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以各种形式夺取霸主的地位。在这种政治背景下,外加老子本身的成长环境——年轻时掌管周王室图籍,晚年西出函谷关退隐—— 形成了老子的“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等道家哲学。
孔子与儒学
而稍晚于老子的孔子创造的儒学,却形成了中国封建时代的文化核心,在汉武帝时更是提倡“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来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往后各个王朝都积极利用孔子统一的思想,维护现行政权的稳固。
类似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政治抱负,成就了老子和孔子不同的哲学思想。
孔子是鲁国人,他前半生用心于政治,有政治能力,但是后与鲁国君主政见不合而离开鲁国。离开后孔子周游列国14年,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可以任用他推行“仁政德治”主张的理想国君。后返回鲁国开始著书和讲学,以求得自己的思想、学识流播于后世。
孟子是传统儒家的主要继承人,他也是鲁国人,人生经历与孔子相似,周游列国但不得志,回鲁国著书立说,教育子弟。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后人称为“亚圣”。
荀子,赵国人,人生亦与孔孟类似,他的学说属于儒家,又有很多与儒家思想不一致的地方,形成了其自己的思想体系。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荀子认为可以通过启发人的“良知”,使人为善,从而成为圣人,提倡人的主观能动性。
墨子与墨家
墨子年代略后于孔子。
墨子是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
墨子出身贫贱,自称“贱人”。墨子对底层阶级的人民比较了解,企图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但是他,又想符合当时“王公大人”的政治要求。墨子想要通过找出解决“三患”和“三务”的途径,以解决当时社会上统治与被统治阶级间尖锐对立的矛盾。
墨子最初师出儒学,但后来他发现儒家的礼节太过烦琐,便背离儒家,另创墨派。
墨派与儒学同在鲁国,形成“显学”,相互争论。儒学的“仁爱”和墨派的“兼爱”;儒学的“天命”和墨家的“非命”、“天志”(天有意志能赏善罚恶,穷人借助外力);孔子的不谈鬼神和墨子的“明鬼”——借鬼神赏善罚恶;孔子的礼乐和墨子的非乐等等都能体现墨子师承儒学但是又形成了墨家自己的主张。
从儒家和墨家的对比中,能看出,不同的生长环境对于个人理念认知的影响。尤其是墨家的思想跟墨子的家贫环境,他又有个人抱负而助力不足,这种情况下他会借助天志和鬼神来成就自己。
理学
理学是在儒、佛、道三教互动融合的基础上孕育形成的,标志着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新高峰,影响十分深远。
在宋朝理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开山祖师周敦颐在周易和道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的宇宙构成论。
南宋朱熹宣扬从孔孟到二程的道统思想,并构筑了一个博大精深、结构完备的理学逻辑体系,该思想自元代开始被定为官方哲学。
在明代又有王阳明对理学的发扬光大,发展成“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当然,他的阳明哲学也与他的人生经历脱不开关系,如果没有他的人生职场低谷,可能就没有他的哲学发展。
哲学的推动力量
一个人的思想会被另一人认同和宣扬,他们总是会有相似的地方,如相似的出生、相似的人生经历或者相似的人生理想。就像“你唤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你永远别想说服一个人,除非他原本就认同。
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政·治环境,不同的经济条件以及不同的人生抱负,推动了哲学思想的发展和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