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有意思神话之下

山海经:半人马神话的神话意义是什么?解密钉灵国与北山二十山神

2019-12-24  本文已影响0人  李公子渊默

人与兽的结合体在神话学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意象,它脱胎于万物有灵的原始兽神崇拜,但也蕴含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与突破,但有这么一种人兽结合体,在古希腊与古代中国都极为典型,那就是半人马,那么这种奇特的神话生物,果真只是虚幻的产物吗?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一)半人马,神与民

在中国神话中,半人马的身份有两种:一为半人马神灵,一为半人马国民

半人马之神,这里先介绍山神群体,单独的半人马神另文再述,以《西山经》和《北山经》的机记载为例,他们基本上没有单独的名字,同时也以山神群体的方式出现,西山与北山两山的祭祀之礼也有所区别。

凡《西次二经》之首,自钤山至于莱山,凡十七山,四千一百四十里。其十神者,皆人面而马身……其十辈神者,其祠之,毛一雄鷄,钤而不糈;毛采。

半人马山神

《西山经》的山神,分布在自钤山至于莱山的十七座山之中,他们都是人面马身的形象,在祭祀这些半人马山神的时候,需要一只雄鸡,并且雄鸡的毛色还必须是杂色的,而祭祀的时候也主需要祈祷,不需要另外的糈米贡品。

凡《北次三经》之首,自太行之山以至于无逢之山,凡四十六山,万二千三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马身而人面者廿神。其祠之,皆用一藻茝瘗之。——《北山经》

马身人面神

《北山经》的山神,分布在自太行之山以至于无逢之山的四十六座山中,但其中只有二十位神灵石马身人面,其余还有十四位“彘身载玉”的山神以及十位“彘身八足蛇尾”的山神。而对于半人马山神的祭祀则比较简单,用“藻、茝”也就是兰草一类的香草就可以了。

钉灵之国

再看半人马国民,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做“钉灵之国”,这里的民众从膝盖以下都长着长毛,而且不是正常的人脚,而是善于奔走的硕大马蹄。这里的“膝以下有毛”是什么意思呢?

郭璞的注解给出的解释非常有趣:钉零国民的膝盖以下有长毛,形似鞭子,跑起来的时候就能“自鞭其蹄”,所以才能跑得很快,日行三百里!

有钉灵之国,其民从膝已下有毛,马蹄善走。——《海内经》

袁珂先生则提出了另外一则材料,要比对于钉零之国的描述更加具体一些,见于《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云:

“乌孙长老言:“北丁令有马胫国,其人声似雁鹜,从膝以上身头,人也,膝以下生毛,马胫马蹄,不骑马而走疾于马。”

马胫国

说北丁令有一个“马胫国”,这里的人民说话好像是大雁野鸭的叫声,从膝盖往上的身体和脑袋都和我们普通人一样,但是自膝盖向下则是马腿马蹄,生有长毛。这里的人民不骑马,因为他们自己就跑得比马更快!

所以有人认为这里所说的丁令就是钉灵,而“马胫国”其实就是对于钉灵国人的描述。

(二)龙马互化,是为神

所以从“钉灵国”以及“马胫国”的传说来看,无疑在强调最富于运动性的马的躯体,这不仅是古人试图探索无垠疆界的一种精神幻想,也是对于万物生灵特性的崇尚与尊重。实际上,这种在古人的记忆中,马已经逐渐上升到了与龙并驾齐驱的地步,催生了以“龙马”为基础的神话传说。

龙马精神

马与龙互相置换的神话观念,最早可见于《周礼·夏官·》,将八尺以上的马认定为龙。

马八尺以上为龙,七尺以上为騋,六尺以上为马。

另外,在《山海经》中也有一则记载需要注意,见于《山海经·海内经》:

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

这里说鲧是白马,然后再郭璞注引《开筮》中又说“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

也即是说,鲧死之后又化作了一条黄龙,那么足以说明在鲧身上,白马与黄龙是可以互相置换的!

鲧化黄龙

除此之外,在《山海经》中就直接构造出了一种具有“马身龙首”之特征的神灵形象,他们就是女几山到贾超之山这十六山的山神。

凡岷山之首,自女几山至于贾超之山,凡十六山,三千五百里。其神状皆马身而龙首。其祠:毛用一雄鸡瘗,糈用稌。——《中山经》

龙首马身神

最后,实际上最为典型的例子,还是在经喻户晓的《西游记中》,白龙马原本是西海龙王的三太子,但后来皈依佛门便化为一匹白龙马,驮着唐僧完成了西天取经的任务,最终修成正果。由此可见,龙马精神能够代表一种激励华夏民族锐意进取的意象,是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渊源的。

考古山海经

欢迎关注,山海经文集持续连载中……

看靠谱神话涨正经知识,文/李公子渊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