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参与这个世界

2017-02-22  本文已影响0人  Dialing

最近大概一个月时间我都在想一个问题,人对于这个世界的幸福感到底是怎样组成的。每个人当然有自己的理解,若要问,答案大概可以归纳为寻求安全感和理解。当我们被人理解时,或者与人交流达到同频时会非常快乐。就跟那句有名的话,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寻求同频的人给了我们最大的安全感,而人类自身天生就明白谁是和自己同频的人,就是所谓的直觉。

作为一个生物体,我们需要恰当的刺激才能生存。以前一直错误地理解了一句诗,曾经沧海难为水,我理解的是接受很大刺激后,比这个刺激小的刺激就不能引起人的注意了,很遗憾,看到原诗的时候,这首诗的本意是作者写给所爱之人的,表达对她的唯一之情。但这句诗所表达的启发用情爱来理解总是有些苍白的。我也去研究了孤独这个概念,我发现讲孤独一方面很容易变成因为不能与外界妥善交流而逃避的行为,当然大多数情况下这是需要调节的。但是也有一个方面,我们需要独处的方式来整合自己,这是我看的对人对独立空间需求的比较好的解释。

世界是一体两面的,有上就有下,有左就有右,非常对称,也非常美妙,至少在三维世界是这样的。那既然如此,抽像来说,整个人生中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一定也是一体两面的。比如我们会为所爱之人的离开而悲痛欲绝,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但我们必然会面临失去,面临不如意,这是所有人都会面对的,有的人不愿意面对,或者在还没学会如何智慧的面对时,觉得是失去了整个世界,实际上人类的适应能力之强,当然道理永远都是苍白的,具体的做法是先让自己冷静,给自己一段独处的时间,适应失去后的时光,让情绪缓缓安全的自我消化,然后用理智的头脑去面对接下来的时光。失去以后当然不是只有悲伤和损失,而是对于人生必然会有的挫折会有一定的抗性而在危急情况下也能冷静面对,我想这是一个人魅力的体现,比颜值更重要的东西。

对于真实世界里多如牛毛的大小事,人的惰性当然是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我想很多父母伤透脑筋的如何鼓励孩子去行动起来简直太难,特别是对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来说,我想这个问题是因为按照人类的科技发展速度,人在网络上体会到的娱乐以及不会饿死的福利,一旦没有了生存压力牵制,想要让人去自觉自愿的吃苦恐怕非常难。

小结一下这些问题从何而来,我从以上文字里描述的逻辑是,人在被满足期望时得到的幸福感是最大的,生物体需要刺激而活,不然会感官弱化变得反应迟钝,但同时同样的刺激或者更大的刺激以后人对于小的刺激会不感冒,而对于独立以后需要获得父母曾给予的种种顺利获得的满足感现在要自己获得时的困难会让人逃避,沉浸在幻想里。

我个人的观点是,主动参与这个世界,如果喜欢抱怨很多事是很无聊的,那就找自己觉得不无聊的,全心全意参与到其中,少带点脑子就会幸福感和成就感高出很多。

到了很多东西都有过尝试后,我心中突然有了一个自然而然的想法,既然很多事必然会发生,必然会经历,很多痛彻心扉的巨大刺激也经历过了,甚至会发现多少事是毫无意义的,你总会经历无论你费多大劲都不可能挽回的彻底无助感,然后接受现实,重新开始,人们把这个叫成长。然而成长到最后呢,结果呢,那怎样才能保持一颗还会跳动的,还会满心欢喜的心呢,事物的一体两面就是不再失望的时候,自然也没有了满心期待,不再有需要满足的东西的时候,虽然无欲无求了,但是也不用再在红尘里呆着了。经历过悲伤的人自然不会再去经历,知道做成一件事有多困难自然想方设法地找捷径,但我想没有捷径的,不可能有捷径的。

之后我的答案是,人要有信仰。我以前觉得信仰看起来很low,那些人为了信仰,只是一个理由而付出自己的一生,而且看起来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看起来不错的结果,甚至其中很多人看起来活得生活质量并不高,为什么一定要有信仰。

这里我对信仰做一个比较通俗的解释,现在讲哲学的书里的语境基本是几十年前的了。看起来很费劲,因为环境不一样,所用来理解的例证也会不一样,每一代人都需要自我去理解人生的意义。而我理解的信仰,并不是为小我,不是偏执,不是用掠夺,索取的方式满足自己,首先,所有事出发点是先利他,而且这个利他是在理解别人的基础上的利他,有了这个基础之后,再生出来的对一个信念的坚持才叫信仰。

我这样定义信仰不是因为我要讲道德什么的,而是,利他心理几乎有违本性,人的本性,或者说兽性是自私的,以满足自己为第一要务,升华后的人性才是利他。在一次次战胜本性用给予的方式获得所渴求的东西后,会对世界有另一番理解,最后会变得温柔,看起来很美,透过皮相的散发精神的魅力,非常感染人。

我承认为了生存,每个人已经付出巨大的努力,谈信仰总是会被笑话,但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或者在经历太多不如意的事的时候,思考信仰其实并不是一件很高大上的事,而是一件很自然的,不管有没有受过教育都会去想的事。

我看完了王阳明的一生事迹,早年他并没有多大的成就,比较起来甚至不如那些著名古代诗人的天赋高,他为什么在后来有那么高的成就,并且同样留名青史。而他早年的所思所想无心功名,他又是在做什么。这种思考同样很自然,每个人都会想的,人生的意义而已,只是他特别较真,一定要寻求一个答案而已。他所找的是开启这个世界所有能看到的,能想到的,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的一把钥匙,找到这个钥匙便所向披靡,所有事都能得到满意的解答了,这就是哲学在做的事。所以他才可以讲学,弟子众多。

说了这么多,这当然依然是一篇没有提供具体可行办法去获得幸福。但可以明白的是,人类正因为思考过信仰才显得与只为生存繁衍的动物不同,你需要参与进这个世界,学习着处理很多事情,找到信仰,我觉得这才是教育能给人的最重要的东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