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温度的手艺》:你的专注、执着、成长,都藏在你做的事情里面
小和尚问老和尚:师父,您开悟前每天做什么?
老和尚:挑水、劈柴、做饭。
小和尚:开悟后呢?
老和尚:挑水、劈柴、做饭。
小和尚:那开悟对你来说没有任何改变啊?
老和尚:开悟前,我挑水的时候想劈柴,劈柴的时候想做饭。开悟后,我挑水的时候想挑水,劈柴的时候想劈柴,做饭的时候想做饭。
故事虽然短小,但发人深省。想想生活中,我们多少人是像师父开悟前一般,做事情常常心辕意马、朝秦暮楚、瞻前顾后。挑水的时候想劈柴,劈柴的时候想做饭,结果水洒了一地、柴劈不好、饭也不好吃。最后在这样的奔忙与庸庸碌碌中变成了“差不多”的人。
这个世界上,有“差不多”的人,就有追求“精益求精”的人,我们常把后一种人称为“匠人”,说他们具有匠人精神。《有温度的手艺》中讲述了一群传承中国传统技艺的匠人的故事,他们如何学艺、他们如何坚持、他们如何精进,他们不但将技艺传承了下来,也向外界传递着什么才是匠人精神。

在这个人心浮躁步履匆匆的社会中,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身处卑微而安分守己,他们精雕细琢又耐得住寂寞。《有温度的手艺》根据纪录片中国十佳纪录片《大匠之梦》改编而成。作者周卫平曾获得多项大奖,是一个具有人类学视点的纪录片导演、摄影师。因此,在书中不但可以了解到很多中国传统的技艺,同样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匠人和技艺的人文关怀。

匠人的专注:一生只做一件事
德国诗人歌德说过:“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丢掉那匹。”匠人,就是将这种精神发扬到极致的一群人。
《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后,王津因温文尔雅的形象被称为“故宫男神”。让他成为“故宫男神”的不光是其儒雅的形象气质,更是他作为一个匠人所散发出的人格魅力。
年近60的他有个普通的称谓——故宫钟表修复师,进“宫”一待就是四十余年。按他手中修复的时钟来算,已经转了近3万圈。每让一只故宫古钟表转动,王津都要花费几个月甚至一年的工夫。
60平方米的工作室里,师傅、学徒各占一角,“听不到说话声,基本没什么交流”。从当学徒拿非文物练手,到能完整修复比较复杂的古钟表件,这一学习过程需要十年。现在,跟着王津的大徒弟,已待了14年。
所谓大器晚成的背后,是对这个行当深入骨子的敬畏。不光是钟表修复师,很多行当,从入门到出师,都要经历漫长的岁月和艰苦的磨练,能真正做到择一事,爱一行,做一生的匠人,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如今王津的儿子也继承父业,成了颐和园的钟表修复师。两代人还在为中国的古钟表修复事业上紧发条继续工作。父子传承,是工匠精神的另一种传承。也是他们将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专注传承了下来。

匠人的执着:无专精则不能成
曾几何时,“中国制造”在欧洲大陆有着响当当的名号,欧洲的王室贵族对中国瓷器、丝绸制品的痴迷到了疯魔的程度。可以说是匠人精益求精的执着,才造就了这些名扬四海的精品,铸造了中华灿烂文化。
梁启超曾说:“无专精则不能成”。很多伟大的艺术家,在学画画时,都会做大量关于人手的习作。达芬奇这样画过,丢勒也画过。因为人手是整个人体中最难描绘的器官,人手非常灵动,很难捕捉固定的瞬间,人手又由许多非常密集的肌肉组成,也很难描绘。因此,通过大量专精的练习,将人手描绘得出神入化时,绘画技艺也将得到质的飞跃。
《诗经》有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工匠精神不是将手艺当成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的执着,对所做的事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手艺人以拥有手艺的工作为荣,但又不愿意夸耀自己,制作正宗的作品才是他们引以为豪的。多数的手艺人都没有留下名字就离开了这个世界,然而在他们精心制作的作品上,却寄寓着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期望。”
匠人的执着,正是在这样精益求精的作品中得以体现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面对这些作品时,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温度,体味到深深的感动。

匠人的成长:传统手艺与技术的共进
我们时常感慨,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快,很多传统的手艺却失传了。因此,对一个现代工匠来说,在打磨自己传统的手艺的同时,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学习用先进的技术,让传统手艺迸发出更多的光彩。
榫卯可谓是传统手艺中中国智慧的典型代表,凸出来的榫头和凹进去的卯眼扣在一起,两块木头就紧紧相握,不再分离,他们就此有了生命。而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的科学技术,可以建造出以前无法实现的建筑,为文化的延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8年故宫的“文物医院”正式对公众开放,它是目前世界技术力量最强、专业设备最多、修复人员最多的博物馆文物修复机构。匠人与技术的完美配合,是为了让文物以更好的面貌呈现在公众面前,让公众最大限度的感受的文物的原貌。
故宫男神的钟表组也搬进了新的工作室,“恒温恒湿,防尘、密封好,亮度大”。此外,在闲暇之余,王津也会了解国外的最新方法和技术,他认为这些对传统修复会有帮助的。现代工匠需要灵性、悟性,带着思想打磨,而不是简单的“惟手熟尔”。
对于很多朴实的匠人来说,工匠精神到底是什么,他们说不好。他们只知道,作为手艺人,就得把手里的活儿做到最好。这是手艺人的规矩,一代代传下来,不能坏在自己手里。《有温度的手艺》记录了这些朴实的匠人,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工作与日常、他们对世界的期待以及他们对手艺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