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杂谈散文

风起长林,魂归梅岭——细数《琅琊榜》的历史痕迹

2018-03-17  本文已影响343人  逐末

琅琊榜(兼论一二),算是近几年看到的历史剧中最有诚意的了。素雅大气的场景和与空灵悠扬的古乐,紧凑的故事与演员们的精湛演技都是其立生之本。最初我看琅琊榜,就很好奇他的时代背景到底是怎么样的,百度之后,发现原著是架空历史的。只是琅琊榜的故事虽说架空历史,没有具体的朝代,但是其中点点滴滴,都是取自中华上下数千年的浩浩历史之中。拙作便以我个人的视角,探寻琅琊的历史踪迹。

魂归梅岭

初看琅琊榜的时候,让我对其历史时期产生疑虑的是两点,一是六部,二是南楚。个人觉得琅琊榜中权谋最精彩,节奏最紧的一段戏就是前期荡平六部的部分,而后扳倒谢玉和夏江的部分铺垫太长,精彩的部分却集中在两场戏,谢玉的那场戏是在萧景睿生日宴,这场戏话剧感十足,很是精彩,而夏江则是抢卫峥的戏,也还算是悬念跌生。而最后扳倒太子和誉王的戏就显得有点落入俗套。

南梁

南梁(502年-557年),也称萧梁。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政权(宋齐梁陈),南北朝前承魏晋,后接隋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长的大分裂时代。我猜测,作者创作的本意应该指的就是这个朝代,只是他写着写着,感觉受缚于历史了,于是干脆就架空历史,没有朝代了。


南梁疆域图

关于这个朝代有很多铁证,最直接的一点就是他的国号也称大梁,国君也姓萧。另外,剧中的首都金陵,实际上就是今日的南京,这与萧梁的当时的国都位置是相符的,只是当时它不叫金陵,而叫建康。最后还有一点,就是剧中的礼仪。跪坐的姿势是纯种汉人正统的坐姿,而我们如今的坐姿实际上是当时所谓的胡人的姿势,两晋时期,五胡乱华,匈奴,鲜卑,羯,氐,羌分别在中国北部建立政权,而原本正统的西晋政权带着大批的士族衣冠南渡。最后北方一统,是为北魏,南方的东晋则被取代,刘宋接过政权,是为南北朝的开端。萧梁是南朝的第三个朝代,所以保持跪坐的传统,是很合理的,再往后的朝代,隋朝统一南北之后,则势必是坐姿了。还有一个小点,也可作为佐证,就是这部剧里的一个大boss谢玉,谢这个姓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很有代表性的,这个时代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士族政治,士族,大致可以理解为欧洲的贵族,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而作为寒族出生的大部分人,基本上是没有一个上升阶梯的,大名鼎鼎的王羲之,就是东晋时人。有一句诗可能大家都听过: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

最后,既然写到南梁了,就不得不说一下他们的开国皇帝——梁武帝。有趣的是,他大抵也算是南梁实际上的末代皇帝(后面实际上还有一段时间的苟延残喘)。梁武帝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作为开国君主,他必有过人之处,而在南北朝这样的乱世中,享国四十八年,更显其不凡。最终在侯景之乱后退位,被侯景活活饿死,此时已是八十六岁高龄。钱穆先生评其曰:“独有一萧衍老翁,俭过汉文,勤如王莽,可谓南朝一令主。”这位老皇帝有诸多优点,然终至亡国,自然有自己的问题。此处不评其功过,说说他的趣事。
这老头信佛,便扬佛,统治者喜欢的事情,下面的人必定跟着做,却没想到,这老头做到了极致,居然自己出家了,大臣们毫无办法,只能花钱把他赎回来继续做皇帝。而这老头一而再再而三,前后四次出家,大臣们前后花了数亿的赎身钱。“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阁烟雨中”。这四百八十寺,得让这帮大臣多心痛呢?


梁武帝

后梁

接下来要说的是第二个朝代,也就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梁(907~923年),而都城在开封与洛阳。后梁与南梁相聚四百年,这里面大部分的时间,都被曾经盛极一时的唐帝国占去了。作为五代十国(梁唐晋汉周)的大当家,后梁的开国君主朱温,因帮助唐僖宗平叛有功,被皇帝赐名朱全忠,然而即使全忠之名,也挡不住朱温心中的皇帝梦,办了一套漂亮的禅让手续后,朱温顺利的建立后梁,取得帝位。而曾经赫赫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只能如同前辈们一般,成为历史。后梁能与今天的主题牵扯上的缘由,无非只是一梁字。以及在他治下,南边与他接壤的,恰巧也有一个南楚。

盛唐在安史之乱后,逐渐失去了对边境的控制,乃至逐渐失去了对首都以外各地的控制。各地的节度使都开始行使其土皇帝的权力,税收,军队,都把握在自己手里,到最后,所有的节度使都成了世袭制。中央政府对此只能缄口不言。德宗、宪宗时期曾想恢复中央的权威,采取削藩的手段,宪宗时期,削藩甚至颇有成效。只是对外英明神武一时无两,大有中兴之姿的宪宗,在内,却被晚唐时期的另一个祸乱——宦官所杀。自此之后,中央再也没有办法集中力量对抗地方,皇帝们甚至连自己的性命都无法保证,又何谈再去恢复祖宗基业?久而久之,发展至五代时期,便在五代之外,又先后诞生了十余个地方小政权,南楚便是其中之一,这个政权是以湖南为中心建立的,也和云南边境没什么关系。


后梁疆域图

只是五代时期血腥暴戾的气质,又如何与琅琊榜中那份儒雅匹配?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杀戮极重的时期,前后仅半个世纪,却历经五代与数十位皇帝。这是一个政法混沌,人心崩溃的时代。历经唐朝后期长时间的藩镇割据,以及五代之间的撕咬,儒释道的经义早已无人相信,在那个年代,能解决问题的,刀剑而已。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大明

最后,也算是奇思妙想吧,我最近在读两本写明史的书的时候(《龙床》、《万历十五年》),都觉得在书中看到了琅琊榜的影子,越发觉得琅琊榜的故事,发生在明代是很搭的。归结起来,得出这个结论,无非是因为两个字——制度。

很多人都知道,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候开创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明清。三省,是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六部则是直属于尚书省的,也就是尚书省的下级部门。其中,门下省和中书省是决策机构,尚书省和六部则是行政机构。然而随着时间流逝,三省逐渐被取消,皇帝直辖六部。琅琊榜中并没有提及门下省和尚书省,但偏偏出现了一个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实际上,中书省是最后被取消的三省机构,取消他的正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这一点倒是与我们的假设相违背了。不过以故事前面十几集梅长苏不遗余力的拔出六部长官的行为来看,六部在朝中的实际职能应该是极大的,这一点是与明清更相似。


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再来看第二点,无相。中国历朝历代都在压制相权。汉武帝设中朝架空丞相的权力,三省六部制,则是将相权平分到三省长官,拥有决策权的只有门下和中书两省,但是他们的官职都是正三品,反倒是尚书省的尚书令是正二品的,两个副官左右仆射(ye),都是从二品的。之后宋朝更是设三司而夺宰相之财权,设枢密院夺其兵权。到了明代,朱元璋借胡惟庸谋反案撤销了中书省,算是名义上彻底消灭了宰相这个职位。所有权力都收到皇帝手里,并设置内阁辅助皇帝行政。内阁大臣的职位并不高,但是能成为内阁辅臣的人,通常都领着六部的其它职务。但是内阁只能拟旨,最终的决策,依旧出自皇帝之手(当然也可能是太监)。一点,琅琊榜与其十分符合。


明六部制

还有一点,就是悬镜司,这是一个脱离刑部,由皇帝直辖的机构。这就不难让人想到,明代的一个与之十分切合的组织——锦衣卫。这种由皇帝单独控制的机构,从出发点上来看就是错误的。皇权无上,没有人可以高于他,但势必要被一些东西制约,法,天,士大夫,这些都是制约皇权的东西,但是一个皇帝单独控制的机构,已经失去公允,也失去制约了。

最后,补充一点小细节,我们可以看到,琅琊榜中,梁帝穿的龙袍是以黑色为主的,实际上,在秦汉之出,黑色为尊,龙袍通常都是黑色的,汉文帝首次使用黄色的龙袍,往后的历朝历代,龙袍基本都是黄色的,但是颜色略有不同,而明代,因为明朝属火德,皇帝是有红色的服饰的。这一点,应该也算是琅琊榜的故事,年代较早的佐证。

风起长林

本文的标题取自我在看琅琊榜2时无意间瞄到的一条弹幕,我觉得很好,引用至此。风起长林,魂归梅岭,一诉缘起,一叙缘灭。琅琊榜2的故事根基,个人觉得已经达到了续作的巅峰了。风起长林,写的是梅长苏死后半个世纪之后的故事,叙的却是梅长苏还是林殊时的故事。长林军就是赤焰军,萧平旌就是赤焰少帅林殊。上一段故事的开端,赤焰军灭,林殊已成了梅长苏,而这次故事开端,长林军声势正值巅峰,萧平旌也还只是个有父兄护持的闲散之人。只是历史之势,轮回滚滚,谁又能逃得过去?林殊所经历的,萧平旌也必将经历。风起长林,即是续作,又是前传。

内阁与中书令

巧的是,前文最后写的便是大明朝,而风起长林故事的开端,便是中书令与内阁首辅之间对于前线长林军的算计。最后事情败露,中书令浮法。有趣的是,前文提到过,内阁制度是朱元璋废相之后代之而行的制度,首辅则是内阁之首。而中书令,则正是被朱元璋所废的,所以中书令便是首辅的前身,两者共同存在,其实并不合理。而且其作为宰相名正言顺,内阁首辅却只是个半吊子,在剧中内阁统领朝政,中书令在他之下,这一点,也并不合理。这一点,我并不认为是剧组的疏忽,应该算是随意为之,毕竟不影响故事发展。在此指出,只是觉得这是我在前文之中猜测琅琊榜的历史背景有明朝影子的又一个佐证。

茶文化

还有一点很有趣,就是琅琊榜中的茶文化。琅琊榜被人笑称是离了茶就拍不下去的剧组,剧中促进剧情推动的谈话没有离得开茶的。但是琅琊榜中对于喝茶的把握却并不算十分细致,具体的细节,若有兴趣,可以参看下面这个链接:
http://www.ishuocha.com/news/hy/6745.html
在此处,只提我发现的一点,即琅琊榜中喝茶的方式。中国人喝茶的发展方式,是有一段历程的。最早的时候,茶叶只是拿来咀嚼或是药用。再之后,饮茶的方式则是煮茶,且加入各种佐料,味道与如今的茶大不相同。直到明代,茶的烹制手法才由煮转变为泡。所以早期的茶,应该算作是茶汤,而不是茶水,但是第一部琅琊榜中,制茶的手法,多是泡茶,这一点亦不像是南北朝时期的画风。倒是第二部中,有了往茶里面加料的侧写,怕是剧组也听到了一些吐槽吧。

平旌&林奚饮茶

本文中所写的许多点都是细节,本来对于一部历史剧来说,不应该有这么多的苛求,但是琅琊榜实在是太出色,所以也难免会有此议论。索性琅琊榜事先已经声明,这是一个跳脱历史的故事,跳脱历史,便可专心于自己关注的细节,而无需在任何地方都束手束脚。

琅琊榜中历史踪迹,谈论至此。其他还有关于地理,服饰,发饰,以及器皿等等角度分析也能有所斩获,只是在下学识浅薄,便不再献丑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