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随笔||节气与气节50
文化随笔||节气与气节50
自我殖民——文化脊梁的锈蚀。当巴黎卡纳瓦莱博物馆将“路易十四”改为“路易14”,意大利《晚邮报》发出刺耳诘问:法国人砍完路易十六的头,如今连罗马数字也要斩首吗?这场数字战争,实则是文明记忆的保卫战——当文化为“便利”而削足适履,气节便沦为可交易的货币。
更深的锈蚀在于自我殖民的心灵枷锁。某些东方都市以英文标识为荣,乡音母语反成底层烙印;青年追捧洋节狂欢如仪,却不知重阳茱萸承载的伦理温度。犹记意大利学者痛心疾首:“若因看不懂便废除,何不回归口耳相传?” 当传统被解构为“落后符号”,民族脊梁已在无形中弯曲。
文脉新芽——在节气流转中重铸气节。希望之光总在幽微处萌发。河西走廊上,武威职业技术大学的学生们正擂响凉州攻鼓,鼓点里震荡着汉代边塞诗的雄浑。当《凉州词》通过数字诵读响彻校园,古老气韵已注入年轻血脉——气节的重塑,始于对文化基因的虔诚辨认。
日照校园的“百草园”中,孩子们指尖抚过连翘与艾草。他们缝制端午香囊,吟诵“采菊东篱下”,更将枸杞薏米融入食堂食谱。中医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此获得诗意诠释——当孩童知晓蒲公英可清热解毒,文化自信便如药性般渗入灵魄。
王凤云医师在卫健委发布会上阐释“养阳”真谛:三伏贴熨烫关元穴,艾烟缭绕神阙穴,非为抗拒空调冷饮,而是助虚寒者重获阴阳平衡。文化气节亦当如是——守根脉而非排外,如松柏经霜更显苍翠,恰似中医强调“冬病夏治”的辩证智慧。
“气节”二字,“节”乃关节处、分寸感。文天祥在零丁洋的绝唱,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孤傲,皆因在历史关节处守住了华夏文明的“神阙穴”。而今当暑气蒸腾至小满时节,我们当如麦穗低垂:籽粒愈饱满,身姿愈谦恭。
在洋流汹涌的时代,真正的气节并非闭关自守,而是如都江堰分沙引流——既容得下八方活水,又护得住文明河床。节气如环,周行不殆;气节如砥,中流而立。
当江南烟雨浸湿桃花,塞外秋风卷动鼓声,愿每个灵魂都能在天地之气中寻得自己的刻度——纵使独上高楼,亦能望尽天涯路而不失其所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