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过“不生气的生活”  (2010-11-23 18:05:

2019-05-30  本文已影响0人  愚儿的格桑花儿开

我确实是很喜欢生气的一个人,而且是太喜欢生闷气的一个人。

我闲来无事,就喜欢感悟自己漫而不长的半生,仿佛我是在生气中成长起来的;假如我的人生缺乏“生气”这一元素,我或许是长不大的——长不大的人生多乏味啊!于是,我在感悟的同时,开始心疑,是否在不断生气中成长起来的人生才是趣味的人生?

这样的人生,被一锤定音解释成趣味的人生,恐怕你是不信的。

我也不全信,信不信由你。

每当我心怀“我喜欢生气,而且喜欢生闷气”之意时,总会看见我的身边,我的亲人,我的朋友,他们看到我生气了就情不自禁地为我担忧——很抱歉,在这个问题上,我一贯做得不好,我太擅长把自己的不生气建立在你们为我的真切担忧之上,好像我看不到你们为我担忧,我就不能停止生气似的。虽然我不能肯定是不是“独气气不如众气气”比“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更能迷倒我?可我此刻想清晰的表达,就算迷倒我了,我也不该借此去迷倒你们。我悔过,我忏悔 我扁自己。。。。。

就说新浪博客,我总是会遇到这样的事情:这件事情,我要专门给愚儿解释一下,免得愚儿生气;或是,特别的解释送给特别爱生气的愚儿;再或是,愚儿开心,我就高兴;再、再或是,你开心就好,喜欢看到你高兴的样子。每次我看到这样的留言,就会流下感动的泪水一长串,就会自动化生气为不生气。

这样的经历多了,我就开始渴望让自己成为一个不生气的人,而且我也愿意谁要是生气了,我也就来为谁担忧。我已经走过半生的路程,也不知道能不能坚持到一生不对任何人倾吐我的生气,就这样一路把生气闷在心里一路生着没完没了的这样和那样的气。。。。。

感谢梁文道7月30日在“开卷八分钟”推荐了一本书《不生气的生活》,不看内容,只看书名,就勾起了我不生气的欲望。

梁文道说此书作者是泰国的一位有名的法师伐札梅谛。关于他,百度未有资料。该书在凤凰读书列为推荐,价格为250元,且不是大陆版,这就意味着我只能通过梁文道的介绍来了解这本书的内容。如果说这本书仅勾起了我想读的欲望,那是不准确的,准确的说法是,激起我“让自己学会做个不生气的人”的信念更为准确。

我在此立下誓言,如果再遇到想生气,生闷气的时候,我就把这篇文章大声朗读十次,再背诵二十次。我是说,我想和喜欢生气的我告别,我信。

你信吗?告诉我。

*********************************************************************************************

为了告别,慎重推出“我最后生气绝版”,以示纪念:

前不久,我家先生身处三亚疗养,我独自在家,乔迁新居,并未带给我太多的欢喜。这个新家,我怎么会越看越不顺眼,心里闷闷的气了四天;第五天,实在气不过了,于是,短信我家先生:

——我太不喜欢新家的样子啦,太丑啦,受不了,不想没有事情,一想就生气。

——唉呀!别想了!我也不满意,资本主义是以赚钱为唯一目的的,什么让客户满意通通是骗人鬼话,所以重新装修也一样,只有毛主席那个时代我们才会真正的感到幸福,大家都跟着谁搞改革开放都是自找,你想开点,好吧?

——也不能怪他们啊,是我们自己没有事先考虑周全。

——你就把它当成招待所就行了。我们已经上当受骗了就不要再折磨自己了。这个社会是不会为我们带来真正的幸福的。想开点。

——怎么能当成招待所呢?这是我们的家呀?你难道不想要这个家啊。你不要,我也不要。我要另寻他家为我家。。。。。

——别啊。你还要给你老师打围巾呢!还要当坐家!还要去台湾旅游!还有当奶奶啊!(天啊!四个惊叹号,我一看不得不再加上一个惊叹号!)

——不要嘛,我现在想去新疆旅游。

——好。放假你就去,你给孔老师和山山留个言倾吐一下好吗?这样你就不会生气了。

哼哼哼。。。。。看嘛,这就是深爱我的丈夫,爱我爱到最后还是把让我不生气的重担交给了我的偶像。没有道理吗?NO ,我爱偶像胜过爱他。

********************************************************************************************

凤凰卫视7月30日《开卷八分钟》,以下为文字实录:

梁文道:说了几天讲社会运动的东西,我就想起来在我所经历过的一些社会运动里面,我总是会常常感觉到气氛中有种极大的怒火,这是很自然的,往往人民群众或者普通老百姓是会感觉到社会上有一些不公正的现象,不公义的情况,它才会出来。

他出来的时候自然会带着一些怒火,但是问题是愤怒是不是真的能够帮助我们清楚的、理性的、冷静的,去处理我们眼下的问题呢?有时候我现在回想起来,发现真正在做运动的时候,你要保持的其实是一个不愤怒的心,不要去憎恨任何人,哪怕你所反对的那些政策或者做法的执行者或者制订人。

甚至有时候比如在我们文化界里面很多人也喜欢互相吵架,吵着吵着就觉得心里面有很多的怒火,现在网络上面大家喜欢骂来骂去也是充满了很多很多的愤怒,这些愤怒我们该怎么理解它,我们怎么能够去处理它呢?我今天给大家介绍一本书,就是《不生气的生活》九种平息怒气的方法,作者是泰国有名的一位法师,伐札梅谛著。这本书写的非常浅显,用一个书信体的方式好像在跟弟子谈话一样来讲到他对愤怒的一些看法。

这里面提到一些人,就是说被一些事情激怒,或者仇恨一个人,长久把那个愤怒和跟仇恨埋藏在心里面,甚至带到棺材,这种人我也见过,你常常为他们赶到可惜,甚至可怜,为什么呢?你一个人好端端的终生怀恨在心对某个人或者某件事,而不能释怀,这样子你的生活能够好,能够快乐吗?

然后我们看伐札梅谛这里面就提到,他提到一点其实恰恰是我们佛教徒在休息的时候常常要关注的就是觉察内心,就是你每次开始愤怒的时候,你要知道自己在愤怒,我们大部分人在生气的时候,其实是没办法,知道自己正在生气,因此他没办法跟自己隔一层,你可能说我很生气,但是你能不能够很清楚的知道我在为什么生气,我生气这个气是怎么样的?这个生气的过程是如何的,然后,所以伐札梅谛提醒我们,我们首先要觉察内心,知道我们正在生气,我们正在愤怒,然后接下来我们才能够理智的冷静的来分析我们的愤怒,我们的背后。

比如说这里面他提到,他提到一首南传佛教里面的一首诗,“就那些聆听你大放厥词的人似乎不懂你在表达什么,你因而轻蔑或者鄙视对方,你为何不将这个生气转向自己呢,因为你竟然没能让他了解你所说的话”,也就是说,你如果跟别人说一番话,别人听不懂或者在问你,你会不会气人家觉得人们很笨很蠢。不,这是你的责任,因为你并没有想办法,或者很好的让对方明白你的意思。

然后,我们刚才说到我们今天在很多的公共场合,网络上面我们都会有很多的互相批评、攻击、流言蜚语等等等等。那怎么办呢?这其实我们佛教里面也有句流传甚广的话叫做“头上是天,就不能怕下雨,生而为人就别怕批评”,因为任何人都会被批评的,哪怕就算释迦摩尼也都会被人流传很多的谣言,造谣生事去攻击他,去骂他的,对不对。

然后,这里面伐札梅谛就说,愤怒的另一个根源就是无法忍受别人的批评、训斥、诽谤或谣言,我们总认为自己在某方面高人一等,因此当听到违背自我认知的批评的时候,自我认知和流言之间的对立观点立刻会导致我们满腔怒火了。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愤怒,不喜欢别人骂我们,不喜欢别人说我们是因为我们心里面有一个对自己的想法认知,我们觉得这才是对的,这才是正确的,但是你怎么知道你自己真的了解你自己,你怎么知道你心目中那个也许不会犯错,非常完好的那个自我是一个大家眼中的自我,是一个真正的自我呢?

所以这里面他就提示,他说你应该好好思考,毁谤、训诫、指责、批评或谣言,其实是世间很普遍的想像。佛家常说,世间无人能幸免与毁谤与谣言的中伤,真正不正常的是你竟然失去理智,而与恶言的音符共舞,有时还不可原谅的发脾气。如果某人批评、毁谤或者在背后中伤我们,肯定已经深刻的思考过说出这些话的后果,所以我们应该聪明理性的接受,因为我们可能会在这些逆耳的言词里面发现珍贵的宝藏。

就算人家说的话你分析过了,你觉得其实没什么道理,那只是个误会,但是你仍然怀着感恩的心来看待任何毁谤、批评或恶意中伤,为什么呢?因为对方竟然愿意花这么多时间在你身上给你这么多关怀的眼光。不仅如此,他们还不惜付出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尽力成为全方面的照妖镜,从各种角度照出你的瑕疵,让你终于能够从他们的眼中看到自己的错误。

最后他就说到你应该利用这些攻击去增进自己的修为,如果真的进步了,你就会看到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或灵魂会应该遭到你的报复,或恶意对待,只有应该被你慈爱的对象,你应该引领他们脱离自己的贪嗔痴,无论是冒犯你,或是被你冒犯的人,这么说起来好像好困难,是不是?而且很抽象。

我们能不能够具体的去讲一些实例,比如说,有时候我们讨厌一些人,恨一些人,只是因为有一个标签,这些标签在佛教里面讲其实是一些障碍,比如说以前的纳粹讨嫌犹太人,或者今天美国某部分的人,他讨厌穆斯林,这只是这是用一个标签去涵盖了一批人,又或者有时候我们说,这些人是愤青、那些是左派、那些是右派、那些是汉奸等等,这些都只是人类的表现而已。

我们对这些表象却是如此的着迷,为什么不能够拆开这些表象,去一个一个事情具体来看,最后我用这本书里面,他总结了一些巴列文佛经里面经典的总结,他比如说讲到,人们总是践踏大地,往地上倾秽物粪便或尿液,随地丢弃垃圾和废物或者把花朵丢撒在地面,或者已有香味的水淋在地面上,或者用锄头或铲子在地上挖洞,然而无论人们怎么污损或滋养大地,大地总是蠕蠕不动,不曾抗议、不曾要求公道、不曾因为自己被珍爱照顾而欢喜,犹如大地如此稳固坚强,且不为外界的冲击所影响,当你被激怒的时候,也应该想像你的心是大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