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嫺读书复盘笔记分享——每一位自信、健康、学习优秀孩子的背后,其
为了做好父母,我们学了很多有关教育的问题,用学到的知识去教孩子、带孩子。
我们深知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育儿亦是如此。
每一位优秀孩子的背后,其实都站着奋力托举的父母。
然而生活中,很多父母习惯把目光投向“别人家的孩子”,却常常忘了收回目光看看自己:你,是那位“别人家的父母”吗?
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养孩子也是一件需要学习的事。
今天,美嫺通过读书学习给大家分享三个家庭教育中最常用到的心理效应,希望通过我的分享您会有一些收获:
1
罗森塔尔效应
父母的认可,孩子充满自信
我们应该知道孩子的自我肯定力非常重要。
那么,如何让孩子在心理定势上学会自我肯定,从而积极上进呢?
一个有趣而典型的事例:
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就曾针对这个问题,做过一个轰动世界的实验,由此揭示出孩子优秀的内核秘密。
1968年的一天,罗森塔尔和助理随机选取了一所小学,随意从一至六年级中选择了3个班,又以抓阄的方式在每个班中选定了一批学生,然后将名单提交至校方,并撒了一个善意的“权威谎言”。
他们以赞许的口吻告诉校长及相关老师:名单上的孩子,最有“发展前途”!
然后叮嘱校方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8个月后,当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再次来到学校,他们惊讶地发现:名单上的这批孩子,他们各科成绩都有了较大进步。
并且,孩子的性格变得开朗,变得有信心,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也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实验证明:当孩子接收到来自老师的积极暗示后,TA们能用更加积极的方式回馈给老师,从而达到良性互动和循环。
这就是“罗森塔尔效应”,来自权威的“激励”和“赞许”,对孩子影响深远。
是的,父母的态度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深以为然。
从小被父母认可的孩子,TA们才会信心满满,往更优秀的方向努力发展。
父母的爱肯定,是孩子一生骄傲的资本。
一个从小被父母肯定的孩子,TA的内心才富足,才拥有足够的自信去迎面风雨成长路。
2
定位速效效应:
及时的反馈,孩子更有学习动力
前两天,刷到一个育儿类视频,一个初三孩子的身上,反映出无数孩子的共性问题:不是孩子不想优秀,而是孩子没有目标。
##是初三生,八个月后即将面临中考。
虽然TA声称要考一中,但学习不上进,父母劝又不听,为此请来了育儿师。
育儿师询问##去年一中的录取分数线,孩子一脸茫然,育儿师表示诧异:这就好像,孩子知道要把球踢进球门,但是门在那儿,TA却不知道。
事实上,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像##一样:TA们看起来有目标,却不知道自己的差距,也没有学习动力。
在育儿师的引导下,##写下自己已有分数水平,一比对目标录取分数线,才发现差距:足足差了一百多分!
看到结果的那一瞬间,孩子显然懵了,也有些泄气。
很快,育儿师引领着TA,手把手开始制定计划表。
从目标、要求、方法等多方面,将需要提升的目标分数,落实到每一周乃至每一天的学习任务上,帮助孩子夯实通往理想的道路。
面对着挂在墙上被填写得满满当当的计划表时,##的态度有了大拐弯,TA终于认识到:其实每一天,TA有很多事要做;其实,早已时不待人。
更重要的是,通过分析,孩子终于理解了父母的苦心:父母在学习上,也给TA帮了很大的忙。
有目标,才有努力的方向;有反馈,才有奋发的动力。
心理学上,将其称为“定位速效”效应。
为了证明目标、反馈与效率之间的影响,心理学家罗西和亨利还做过相关实验。
实验中,研究人员将被试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前往10公里外的村庄。
第一组学生不知道路途有多远,只跟着向导走。
还没走二三公里,就有学生叫苦;走到一半,学生们连连抱怨,负面情绪蔓延;
最后,整个组员情绪低落,队伍散乱,溃不成军。
第二组学生出发之际获知目的地,即远在10公里外的小村庄。
但由于整个路途没有设立路牌,孩子只知道往前走,却不知道走了多远,还剩多远,于是走着走着,也便失去了动力。
在不到一半路程的时候,学生叫苦不迭,队伍速度也越来越慢。
轮到第三组学生出发,这一次,孩子们不仅知道距离,还能时不时在路途上看到路牌。
上面标明了里程,已走多远,还剩多远,信息清清楚楚。结果,这组学生全程精神饱满,到达目的地。
“定位速效实验”证明:让孩子及时接收到结果反馈,能够有效强化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反馈越及时,效果越好。
很多时候,当孩子在学习上表现不佳,父母常常急于责备,一遍又一遍提醒孩子要达成远大目标。
殊不知,目标太大,过程太长,孩子反而失去动力。
那么,与其给孩子指出问题,不如和孩子一起坐下来分析问题,找到原因,寻求办法,拆分目标,制定计划,一步一步去落实。
只有当目标能够让孩子“跳一跳、摘到桃”,孩子才有信心和毅力,向着既定方向,努力前行。
3
紫格尼克效应
灵活的心理张力,学习效果更好
对于父母来说,如何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是一件最煞费苦心的事。
美嫺相信很多妈妈从怀孕开始就定下目标:要培养一个具有音乐天赋的宝宝。
于是,在整个孕期,家里余音绕梁,各种风格的音乐循环播放。
爸爸妈妈们欣慰的是,孩子出生后的确对音乐敏感,小小年纪就开始练钢琴,弹曲子。
但很快,我们机会发现没到一年,孩子练琴的兴趣骤减,时不时找借口偷懒,只要父母不盯,孩子就不想碰琴,最后发展成为哭着闹着不肯再练习。
其实练琴也好,学习也罢,这一幕在生活中太过常见。
无数活生生的事例告诉我们:家长在学习上有多主动,孩子在学习上就有多被动。
如何改变这种状态呢?
不妨适度利用“紫格尼克效应”,这源于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实验。
俄国心理学家布鲁玛·紫格尼克曾经给被测试的128名孩子布置了一系列作业,包括读小说、制作泥人、做算术题、看图作文等等。
当孩子作业进行到一半时,实验突然喊停,不允许孩子再做。
几个小时后,紫格尼克要求被测试孩子回忆所做作业的细节,结果发现:
110名孩子能清楚地记住尚未完成的作业,而对已经完成的内容则印象模糊,甚至完全没有印象。
也就说:人的心理总是有一种要把一件事做完的倾向机制,每一个被唤起但未得到满足的心理需要,会促使产生一个张力系统,使人努力采取行动想要达到目标。
实验证明,当“心理张力”处在“适度紧张”状态时,则是学习最好的积极状态。
由此,在孩子学习过程中,家长不妨合理利用“紫格尼克效应”,培养孩子灵活的“心理张力”。
在孩子兴趣殆尽时放缓节奏,在孩子兴趣回归后开始练习,而在孩子兴致最浓时选择结束。
如此,便能激发孩子的学习驱动力,由父母逼着学,转变成孩子主动学。
写在最后:
看完《西游记》我们的体会是唐僧成为唐僧的,不是经书而是取经的那条路。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横空出世就优秀的孩子,也没有天生就能成功的父母。
做为孩子人生路上最初的指引者,父母唯有做好自己,才能托举孩子,让孩子看到更远的风景,认定更大的目标,做更好的自己。
以上是今天的读书复盘笔记分享。
我是吴美嫺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 ,高级家庭教育指导规划师,
我在贵州贵阳感谢您的阅读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