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
看到一则奇葩的新闻:一位37岁的男子十五年如一日背着瘫痪的母亲打工,并声称母亲就是他的家,是他的全世界。
看到这则新闻我感到不适,说实话这名37岁的男子已到而立之年难道就没有老婆孩子吗,老婆不会介意吗,还有这个瘫痪的母亲不好好在家待着和儿子打什么工呢,又帮不上忙,只会增加重担。
母亲象征一个家这无可厚非,但是把母亲当作了全世界,这是对全世界有什么误解吧。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瘫痪的母亲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吗,还是只把他当作了自己的附属品,没有思想没有追求,不会拥抱什么更宽旷的世界,只会一辈子背着一个母亲的附属品。想起了养儿防老这句话,亲子的关系难道只是自私的衍生品。
这像一种畸形的寄生关系,对于这个母亲来说她没有她的世界,也没有她的自我,她的孩子亦然,他们的眼界范围只是他们彼此,待到这个母亲寿终正寝的时候,这个孩子又该如何面对这个陌生的世界。
不久前看了一部看起来很有爱的动漫《包宝宝》,刚开始看的时候画风很萌很可爱,特别是阿婆做包子的画面,红嘟嘟的肉馅在白嫩嫩的圆面皮里旋转包裹捏花样,让人不禁想回家吃包子。
阿婆的老公上班去后阿婆就一个人呆在家,很落寞的样子,她气鼓鼓的准备把最后一个包子吃掉时,包子居然变成了一个包子小娃娃,白白胖胖很可爱。
阿婆看到这么可爱的包子娃娃顿时觉得如获至宝,于是阿婆在往后的岁月里精心照料包子娃娃,怕他饿着,怕他冷着,还怕他受伤害。
随着时间的流逝,包子娃娃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的朋友,有了兴趣爱好,甚至女朋友也有了。
他渐渐不受阿婆的约束,调皮的经常出门留阿婆一人在家。
本来还以为是个喜剧片,慢慢看可爱的包子耍宝,但是剧情一下子大反转,阿婆由于再也控制不了包子,伤心欲绝又愤怒的她一气之下竟然把包子吃了!
虽然事后清醒过来的阿婆伤心的痛哭流涕,但还是让我对这部剧瞬间粉转路,因为阿婆的情绪化实在很严重。
剧情后面得知阿婆有个儿子和包子的脸型一摸一样,连女朋友也和包子找的一摸一样,说明包子娃娃是她做的一个梦。
儿子回来的时候她依旧躺在床上生闷气,抱怨儿子常年不回家,儿子终于哄好阿婆以后,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吃饭,看起来很幸福的样子。
是的,这部剧就是在说儿女要常回家看看,但在没有回家的时间里,父母就没有自己喜欢的事情干了吗。
我不会反对孝顺,父慈子孝天经地义,但不是宣扬愚孝再失去自我。
papi酱的人生重要排序是这样的:自己、伴侣,子女,父母。将父母排在最后确实看起来颇有争议性,很多人都会说父母生养了我们不容易,给了我们生命我们才得以看看这个世界。
但这就是父母这一称呼的伟大之处,用辛劳和汗水还有痛苦的分娩来成全另一个人的生命。如果没有想清楚这个问题还是不要盲目生孩子的好,因为孩子会长大,会成为一个人,而不是可以占为己有的小宠物。
创造生命是伟大的,创造并养育的初衷是幸福的,因为爱孩子,所以希望他好,希望他健康快乐,希望他飞得高看得远。
并不是想要造个孩子养老,并不是需要一件物品来达到什么目的,并不是有生育之恩却没有养育之责的父母也是伟大的父母。
仅仅是因为爱,所以希望他好,将心比心,他也爱你关心你,有这份深厚的感情就够了。
在科幻电影里,人类创造了克隆人和机器人,人类用克隆人的身体器官去弥补本体的残缺和病变,用机器人去干危险又永无止境的工作。
一旦克隆人和机器人有了自我意识,开始质疑人类的控制的时候,人类将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反噬。
对于克隆人和机器人来说,人类是他们的造物主,相当于创造他们的神,可是面对不合理的要求和控制,拥有自我意识的克隆人和机器人便会拿起武器反抗。
克隆人和机器人尚且如此,更何况人类本身呢。
很喜欢纪伯伦的一首诗歌《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其中一段这样写道: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茁壮成长的小鹰总是要独自飞向蓝天的,再小的孩子也总有独当一面的时候。
没有人可以陪伴孩子一辈子,因为他并不属于任何人,他属于国家属于未来属于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