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南子阳货的那些事 -
历史上发生的一些事是很有意思的。孔子见南子就是一例。《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原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意思是说卫灵公的夫人叫南子,她派人对孔子说:‘天下的君子能看得起我们卫国,想要和我们国君交朋友的,就一定要来见我,我愿意见你。’孔子辞谢了使者后,再三考虑就去见了南子。还有一例就是阳货送蒸猪。《论语第十七阳货篇》是这样说的:“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阳货想让孔子去见他,孔子不去见他。于是阳货让人给孔子送去蒸熟的小猪。孔子收到礼物以后,应该登门拜谢。可孔子不想见这个人,就趁他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谢他,可还是在路途中遇上了阳货。在见与不见之间孔子很是纠结,究竟是什么使孔子如此犯难呢?
我们先从南子说起。南子,宋国公主,貌美。做女儿时与公子朝相恋,嫁卫灵公后仍与朝私通,据说与卫灵公男宠弥子瑕也有不正当关系。南子名声不好,又把持卫国朝政。这跟孔子一直维护的礼和一贯坚持的政治主张相悖,所以孔子不愿意见她。但南子的地位和权力又不能不使孔子屈服。在这里南子自称“寡小君”,而且已和孔子说得明明白白,不见我南子,就是见了灵公也是白搭。孔子是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才来到卫国的。难道就此作罢,悄悄离开卫国?孔子一定是权衡再三,在“礼”与“道”之间反复斟酌才去见南子的。孔子认为,“道”为最高理想,“礼”是实现道的基础,礼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才能行得通,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志于道,游于艺”。这当然不为子路这样的粗鄙之人所理解,所以误解在所难免。可时至今日,仍有人把子见南子炒得沸沸扬扬,甚至把两个人的见面演绎得十分暧昧,实在无法理解。其实太史公对这次见面做了 公正的记录:“夫人在絺帏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在帏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南子是坐在细葛布做的帷帐中接见孔子的,这可以说是南子的别出心裁。细葛布比之于葛布,虽不怎么粗糙,但透光性一样的差,不会从这边照到那边,尤其是在古代油灯昏暗的情况下。这就是说孔子并没有一睹南子的芳容,南子也没有看到孔子的魁梧。南子这样设计我们可以做出很多猜测,但无论如何不会和暧昧联系起来。我想南子不想以女人或漂亮女人的身份接见孔子,而是要让孔子感受到坐在帷帐中的人的权力,抑或是在告诉孔子,不管你听到了多么不堪的传闻,都要尊重敬畏我南子。所以当孔子面向北向南子行了君臣大礼之后,南子便在帷帐中拜了两拜,从南子身上佩戴的首饰因为施礼弄出的声响来看,南子的动作是认真到位的,是符合礼的规矩的。太史公逼真的细节描写,把一个讲“礼”的会面场景做了真实再现。尤其巧妙的是通过南子“环佩玉声璆然”来写南子施礼,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南子身上的美玉首饰相互碰撞发出的清脆悦耳的声响,显示了南子的高雅与华贵。
再说阳货。阳货是季氏的家臣,季氏几世把持鲁国政权,阳货是季氏家臣中最有权势的人,孔子认为他是乱臣贼子,不愿意和他交往,更不愿去他手下做官。于是阳货设计,非叫孔子登门拜谢不可。而孔子也是将计就计,你以礼来算计我,我也以礼回报你,于是孔子专瞅阳货外出时去他家答谢。这是孔子在跟自己讨厌的不愿见的人斗智,谈不上什么虚伪。至于路上遇见阳货被阳货教训一顿而不加反驳,我认为是孔子面对盛气凌人的阳货,只有虚以委蛇,以便赶快离开,和他没有争辩的必要,是实实在在的不愿和他往来。
作为圣人,所做所为由这两件事可见一斑。 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历经两千多年仍魅力不减,就充分证明他的言行是经得起考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