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战役

城濮之战2

2019-01-16  本文已影响0人  刘彦鹏

第二节,晋文公退避三舍

你好!这里是中华历史小课堂。上一节我们讲的是春秋乱世和楚晋崛起。这一节,我们接着讲晋文公退避三舍。

晋文公出兵讨伐卫国和曹国,本来想的转移楚

兵的注意力,以此来给宋国解围。没想到,即便晋军已经攻下了曹卫两国,楚国却还是围住宋国的都城不放。宋成公只好再次派人向晋文公求救。下一步该怎么办呢?晋文公感到很为难。不救宋国吧,宋国跟晋国的关系就断绝了;跟楚国商量退兵,楚国又不答应;跟楚国打一仗?自己又没有必胜的把握。要是齐国和秦国能跟自己合作就好了!大臣先轸(zhen,三声)给晋文公出了个主意。我们先让宋国拿钱去贿赂齐国和秦国,请求两国出面调解,要求楚国退兵。然后,把曹国国君扣押起来,再把曹国和卫国的土地分一些给宋国。楚国和曹国、卫国是盟国,关系要好。这样一来,楚国肯定不会答应齐国和秦国的调解。齐国和秦国拿了宋国的好处,却办不了事,肯定会对楚国不满。这样,齐国和秦国自然而然就站到晋国这一边来了。晋文公十分赞许这个计谋,立刻扣押了曹共公,把曹国和卫国的一部分土地分给了宋国。齐国和秦国果然也跟晋国建立了联盟关系。

楚成王看到形势对自己不利,就下令驻扎在鲁国的军队和围攻宋国的军队都撤离回国。楚成王说:“我们现在不能与晋军打仗,晋侯即位之前在外流亡十九年,他什么危险和困难都经历过,经验丰富,要战胜他是很困难的。”但是,负责指挥攻打宋国的将领子玉却不服从命令,他坚持要同晋军开战。他要求楚成王给他增派军队,并且下达开战命令。子玉为什么坚持要同晋国交战呢?恐怕要从子玉这个人的性格来分析了。子玉是楚国的现任令尹,因为他有战功,前任令尹子文就推荐子玉做令尹,自己就卸任了。楚成王叫子文在一个地方训练军队。子文为人宽厚。练兵的时候,往往从早晨到中午,也没有惩罚过一个人。而子玉就不同,他也在一个地方练兵。一天之内就用鞭子抽打了七个人,用小型的箭穿了三个人的耳朵。楚国国内年老又有资格和威望的人,都认为子玉有才能。因为是子文推荐的子玉,这些老年人就去向子文道贺,祝贺他有识人之能,为国家推荐了栋梁之才。但是,有一个年轻人偏偏不向子文祝贺。他认为子文推荐子玉做令尹是错误的。他说,子玉这个人倔强而没有礼貌,不能治理百姓;也没有很大的才能,如果叫子玉带领超过三百辆战车的士兵去作战,恐怕就不能胜利回国了。如果他真打了胜仗,等他回国,我再向您祝贺不迟。子文听了,没有说什么。子玉听到有人如此评价自己,很不满意。他不容许别人小瞧他。这次对晋国开战,正是表现自己,提高威信的好机会!因此,子玉坚持开战,决心用胜利捍卫自己的荣誉。子玉不服从命令,楚成王虽然不高兴,但是也没有坚决制止子玉。还给子玉补充了军队,希望能侥幸取胜。宋国军民上下一心坚守城池,楚军攻了好久也公不进去。子玉只好派人去跟晋军谈判。只要晋国恢复卫成公的君位,并且恢复曹国的国土,楚军就退兵。子玉觉得晋国一定会拒绝这个条件,那样晋国就会得罪宋、卫、曹三个国家,楚国将取得优势地位。。果然,晋国君臣在这件事情上发生了分歧。大臣狐偃(yan,三声认为楚国的条件太苛刻,不能接受。他对晋文公说:“子玉这个人真是太没有礼貌了,太不讲道理了!您贵为国君,只得到宋国解围这一桩好处;子玉是臣子,倒要得到恢复卫侯地位和还给曹国土地两桩好处。我们太吃亏了,跟楚国打吧,别失掉这个机会。”中军主将先轸(zhen,三声)却看穿了子玉的阴谋。他对晋文公说:“您还是答应楚国的条件吧!能使别人的国家安定下来,才能称得上有礼。楚国的子玉通过使者说的这几句话,我们要是答应了,就可以使卫、曹、宋三个国家安定下来。要是拒绝了,就可能断送这三个国家。那样,就是晋国无礼了。丧失了礼义,怎样去同敌人作战呢?再说,如果我们不答应楚国的条件,就等于抛弃了宋国。当初攻曹伐卫就是为了拯救宋国。现在又抛弃它,其它的诸侯国会怎么看待我们呢?楚国提这个条件,分明是想让这三个国家共同怨恨我们啊!那样我们在国际上就失掉人心了。不如将计就计,我们偷偷地答应曹国和卫国,让他们恢复国家,使他们脱离楚国。再把楚国使者扣押起来,激怒楚国。子玉恼怒,一定回来进攻。我们全力应战。至于要不要恢复曹、卫的问题,打完仗再说!”先轸这个计策,可以说相当老辣。晋文公非常赞赏,就采纳了这个建议。曹国和卫国果真就和楚国断绝了关系。子玉没想到事情会变成这个样子,不由得被激怒了。他很快带领军队赶到晋军驻地附近,准备与晋军决战。晋文公见楚军逼近,并没有按计划与楚军对决,而是立刻命令晋军撤退。这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引起了军官们的不满。他们质问晋文公:“您作为一国国君,倒要躲避敌国的臣子,这是一种耻辱。况且,楚军连年在外作战,使其已经衰落,我们为什么撤退呢?”这个问题的答案还要从晋文公流亡楚国时的一段故事讲起。当年,晋文公落魄江湖,和他的随从流亡到楚国的时候。楚成王丝毫没有鄙视他,反而把他当作贵宾盛情招待。晋文公非常感激。再一次宴会上,楚成王曾经半开玩笑地问晋文公:“公子如果有一天回国做了国君,准备怎样报答我呢?”晋文公回答说:“美女、宝玉和丝绸,你有的是。漂亮的孔雀翎、名贵的象牙和皮革,又是楚国的特产,流通到晋国去的,只是大王您享用剩下的东西罢了。我用什么东西来报答您呢?”楚成王说:“话虽如此,可是你还是得考虑一下怎么报答我呀!”晋文公低头沉思了一会儿,最后对楚成王说:“要是托您的福,我能够回到晋国,将来万一晋国和楚国发生战争,两国军队遇上了,我一定命令晋军退避三舍。这样做如果还不能去的您的原谅的话,我再同您作战。”一舍是三十里。退避三舍(she,四声),就是往后撤退九十里。这就是成语“退避三舍”的由来。现在,晋国和楚国的军队果然遭遇了。撤退?还是不撤退?这是个问题。大敌当前,晋国君臣需要尽快达成一致。中军主将先轸是流亡时的元老,他理解晋文公的苦心。先轸接着说服了另一位流亡时的元老,晋文公的舅舅狐𠍾。狐偃向军官们解释道:“士气的旺盛和衰落,并不取决于出战时间的长短。打仗,理直,士气就旺;理曲,士气就低!我们国君过去如果没有楚国的帮助,就不会有今天。现在,我们撤退九十里,是为了报答楚国的恩情。如果我们负恩失信,势必会激起楚人的仇恨,那就是我们理曲,楚国理直了!更何况楚军一向士气饱满,如果我们退兵之后,楚军也退兵,也就避免了战争。如果我们退兵,楚军继续追击,那就是他们理曲了!”狐偃的分析入情入理,众军官听了都表示信服。于是,晋军就按照晋文公的命令,主动向后撤退了九十里。

好,这一节讲了晋文公和楚国的较量中退避三舍的故事。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下一节,我们讲城濮大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