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远炮台】游记
2023年10月1日上午11点半,天空下起了毛毛雨,参观了【海战博物馆】之后,我从观海长堤欲返回【威远炮台】游览,在出口处被现场工作人员拦截告知:这里是出口,只许出不许进。我说我还没玩够,得进去瞧瞧【威远炮台】。工作人员说,那你得重新预约,从那边进去。哈哈,时近中午,来参观的游客已是摩肩接踵,人山人海。没办法,只得再次来到馆前门,用手机预约。手机屏幕显示“你已预约”,进入前门,直奔指示牌【威远炮台】而去。
在威远炮台管理所门口停下来,询问工作人员,这山上有炮台吗?工作人员说,有啊,山顶有【南山炮台】。
站在管理所门口往山上瞧瞧,哟,风景不错。树木郁郁葱葱,不知什么时候毛毛细雨停了下来,炽热的阳光穿过树梢,投下斑斓的光影,宛如一幅绚丽的画卷。沿着透往山顶的小道,我一路欣赏美景,用手机拍照留念。
到达半山腰,可从东、南、西三个方向鸟瞰壮丽的城市美景,壮阔的洋面美景、壮观的虎门大桥美景。令人遗憾的是,那些露天炮台,竟然没有陈列一名大炮,虎门炮台难道是徒有虚名?
心有不甘,尽管此时已大汗淋漓,气喘吁吁,还得继续攀登。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到达了山顶。
南山顶炮台,西、南临珠江,西北遥对蛇头湾炮台,西侧为镇远炮台。南山顶炮台始建于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炮台全长一百二十三米,中宽三十米。
四周建有三合土围墙,以花岗岩为基,灰沙土夯的台墙遗址,为山顶营旧址。围墙上布满枪眼,围成一个炮城的形制,中设兵房和练兵场,占地面积约5490平方米。现存一门德国制造的克虏伯大炮,炮长九点四米。由于此台位于威远岛的制高点,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山顶上既可以俯视整个虎门海口,欣赏威远岛环岛海景,也可远眺日出日落,并欣赏虎门大桥曼妙的身姿。
哈哈,终于见识了大炮的真面目:克虏伯火炮。
克虏伯炮,清政府从德国克虏伯公司购买的后膛装线膛钢质海岸炮。1891年制造,炮管长845厘米,膛径24厘米,有56条膛线,重20吨,射程10公里,每分钟可发射1至2发炮弹。目前仅残存炮管与中抵柱。主箱体、提弹机构、方向机构、旋转部件等缺失。
关于虎门炮台的认知,对于我来说,真是孤陋寡闻。以为南山顶炮台就是唯一的真正炮台。哈哈,其实不然。
查查百度资料:【虎门炮台】
现状
虎门炮台旧址分布在珠江两岸的大角山武山和大虎山等地。
林则徐销烟后和水师提督关天培一道动员民众筹备防务,加固和新建11处炮台,设置大炮300多门。以沙角、大角炮台为第一重门户,威远、镇远、靖远、巩固、永安、横档前山月台为第二重门户,大虎炮台为第三重门户,组织3道防线。又在横档岛、武山之间的江西,设置木排2排,大铁链372丈,阻截敌舰,在鸦片战争中,屡挫英国侵略军的进犯。现今的虎门炮台旧址除少数位于番禺区外,大部分归鸦片战争博物馆管理,按地理位置的分布情况,分成相对集中的沙角炮台和威远炮台两组分别成立沙角炮台管理所和威远炮台管理所进行管理。炮台多为条石和灰、砂、黄泥砌筑,平面圆形或半月形分为露天台(即明台)和暗台两类。威远炮台至今仍然保存完整,为花岗岩石砌筑全长360、高45米,共有25个炮位,每个炮位高2.9、宽4.2、深6.6米。炮位旁设储藏室和官兵休息室等。节兵火坟位于沙角炮台北约100米。
虎门炮台
1841年1月7日英军进攻沙角炮台时英勇战死的清军75位官兵葬于此,置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六月所立“节兵火坟”碑。
现虎门炮台上有“义勇之冢”,埋葬的就是当时抗击英军战死的部分士兵。虎门白草山西麓沙角炮台后方还有“节兵义坟”。
战争经过:背景
清代从乾隆以后逐渐衰落,清政府日趋腐败。西方各国开始觊觎中国。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将鸦片大量偷贩到中国。
过程
清朝内部坚决主张禁烟的大臣林则徐于1839年抵广州,收缴鸦片两万多箱,计2376000多斤,从6月3日到25日在虎门滩上当众全部销毁。同时与关天培在东莞县虎门要塞积极布防,设置炮台11座,大炮300多门。
1840年6月,英军对清发动鸦片战争,封锁珠江口,北上攻陷浙江定海,随后直驱天津,威胁清政府,道光帝惊慌失措,将林则徐以“办理不善”为名革职查办。改琦善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与英谈判。
1841年1月7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查理·义律派兵突然袭击珠江口大角、沙角炮台,守将陈连升等英勇牺牲。主张投降的清朝大臣琦善私下向义律求降,答应割让香港、开放广州,赔偿烟款。道光帝又感到失地赔款,严重损害清朝声威,下令对英宣战。
义律于2月25日率军舰18艘进攻虎门炮台,关天培身先士卒,率先死战,多次击退英军,但一直等不到救兵。坚持到晚上,终因寡不敌众,关天培与部众400余人全部壮烈牺牲。
再查查百度:【威远炮台】
威远炮台位于中国珠江出口的穿鼻洋北武山脚下,南山炮台前滩岩石正中。和镇远、靖远两炮台形成一“品”字,并与横档、永安、巩固等炮台构成鸦片战争时期虎门海防的第二重门户。炮台间系有铁链木桩于水中,阻碍敌船行驶;炮台火力交织,控制洋面,在狭长的江面上形成坚固的阵地。威远炮台总共安炮40门,曾是潮州总兵李廷钰和守军于1841年1、2月份浴血奋战的地方,遗迹尚存。
简介
威远炮台是鸦片战争古战场遗址之一、虎门海口防务的主要阵地,也是中国保留得最完整、最有规模的古炮台之一。炮台雄伟壮观,平面呈月牙形,全长360米,高6.2米,宽7.6米,底层均用花岗岩垒砌,顶层用三合土夯筑,非常坚固。全台有券顶暗炮位40个,沿台面上还有4个露天炮位。暗炮洞后面由一条2米宽的露天炮巷沟通,炮巷后面还有一条相距2米多的护墙,墙上设有枪眼,万一敌军上岛仍可以坚持抵抗。炮台内围有官厅1座,神庙3间,兵房12间,药局1座,码头1个。原来炮台的东西两头各有夯顶城门1座,控制着炮台两端唯一的通路。整座炮台背山面海,内有广阔的平地回旋,结构严谨,险要壮观。
现大部分保存尚好。鸦片战争博物馆在这里设立了威远炮台管理所,常年坚持向国内外游客进行开放。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威远炮台、海战博物馆上就可以看到虎门大桥的壮丽景观。
历史沿革
威远炮台位于镇威远岛南山前偏西南海滩处。临水贴浪,正控珠江主航道。道光十五年(1835)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为加强中路海防力量所建,是虎门海口防务的主要阵地。道光十九年(1839),林则徐视察海防,以防英人入侵,接纳邓廷桢、关天培的建议,巩固东北角山根与对面江心上了横档岛构锁两道拦江排链,拦截入侵之敌,使航道东西、上下左右,构成严密的火力交叉网。鸦片战争前夕,其防御体系使英人震慑,由于琦善拱手媚敌,拆卸军防,以致铜关毁锁,门户洞开。道光二十一年(1841)二月二十六日,英军先克横档,然后集兵强攻靖远炮台,其时,岛上驻军无援,靖远炮台连同主帅关天培数百官兵与敌肉搏阵亡,靖远炮台陷落,英军调转炮位,全力攻打威远炮台,李廷钰终因弹尽粮绝,手下伤亡惨重,被迫撤退。后威远炮台被毁。二十三年(1843)再建,咸丰六年(1856)十月十六日,再次被英军摧毁,至光绪八年(1882)由总督张树声奏准修复。
威远炮台是鸦片战争时期虎门炮台中规模最大、配炮最多的一座指挥台,民族英雄关天培就在这座炮台中坐镇指挥广东水师英勇抵抗英国侵略军的进攻。著名导演谢晋拍摄的电影《鸦片战争》曾将威远炮台作为实景拍摄地之一。
中日虎门海战(1937年9月)
1937年9月中国海军为阻止日寇在华南海面伺机登陆而进行的堵塞封锁战。八一三上海抗战后,日寇凭借海军优势,封锁中国沿海各口,并于华南海面伺机突击登陆。广东海防司令部鉴于浅水舰艇难以防阻敌舰入侵,便采取堵塞封锁航道的办法,一面将珠江三角洲天门(虎门、模门、蕉门、磨刀门、虎跳门、崖门)和泥湾门、潭洲口各航道,用废舰、废船、石头等加以沉塞,以阻滞敌舰入侵。一面将旧存各式水雷布于虎门、崖门、狮子洋和汕头的马屿口等五处。同时派出“肇和”等5舰守伶仃洋至虎门一带;以“坚如”等三舰守潭洲口一带;以“江大”等4舰守横门一带;以“江巩”第4舰守磨刀门一带;以“安北”等舰守崖门一带。用快艇4艘驻防横门口,相机袭击敌舰。9月14日,日巡洋舰1艘,驱逐舰3艘自伶仃洋侵袭虎门。“肇和”、“海周”与敌展开激战,虎门炮台助战,激战40分种,日驱逐舰1艘被击沉,首开粤海击沉日舰的记录。中国军舰一艘被击伤,部分官兵殉国。至此,中日虎门海战结束。
在南山炮台实地考察了克虏伯大炮,又在山顶营旧址转了一圈。今天穿的白色衬衫早已湿透,紧贴着肉身。该好好歇歇了,想抽根烟,想想这也算是禁烟之地,于是只得忍住。喝了几口水,用手机查看百度,终于弄清楚了关于【虎门炮台】的历史知识、地理方位,感觉茅塞顿开!哈哈,这也叫活学活用。原来,威远炮台才是真正的虎门炮台游览景点。威远炮台就在南山脚下,与观海长堤连成一片。真是: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稍作休息打起精神,飞奔下山寻找威远炮台。
威远炮台是个免费的爱国教育基地,整体建筑是半圆形,炮台旧址很有沧桑感,古铜色的生铁大炮,无声的诉说着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让你感到昔日的战火,勿忘国耻。靠近海边的地方能看到美丽的虎门大桥。
下期预告:【虎门销烟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