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制品、成功与织田信长
一
现今这个时代,似乎有两样“鸡制品”是最受欢迎的,一个是鸡汤,另一个是鸡血。
所谓鸡血是用来鼓动人们的励志口号,尽管它的花样成百上千,形式也有所不同,但基本的内核是相同的,这个核心就是六个字:努力就会成功。
这句话表面看上去十分正能量,但很容易被人利用成为糖衣炮弹,因为其中还包含着一层隐藏的意思:不成功就是你不努力。
这简直就是万能的甩锅神器。考试失利是因为你学习不够刻苦,业绩不佳是因为你工作不够勤奋,减肥失败是因为你生活不够自律,报各种培训班没有效果是因为你态度不够积极。
总之一句话,成功是我教导有方,失败了问题都在你,和我没关系。
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嘛!
当然尽管问题都在你,我也不能马上就放弃你。要是都像你这样一蹶不振,我又吃谁去呢?所以我还是会尝试拯救你一下,给你碗鸡汤,好好地,细细地品尝一下吧!
如果你能够品出其中的滋味,鼓起勇气继续追随我,那证明你这茬韭菜还有收割的意义;要是品不出来那就没有啥利用价值了,自生自灭便好,不要浪费我的时间。
于是身为一株合格的韭菜,必须要学会在鸡汤和鸡血中不断循环,用鸡血激发自己的生长,被收割之后再用鸡汤为自己的心灵疗伤,治愈之后再重新使用鸡血,周而复始。
二茬三茬直至万万茬。
那么这些不断给韭菜们鸡汤和鸡血的人是谁呢?
其实这个很容易猜到。能够不断提供鸡制品,那就说明这类人也与鸡有关。
没有错,他们就是鸡贼。
来看看百科上对于这个词语的解释:鸡贼是北京话/普通话。是指小气、吝啬,上不得台面;也指特别能算计,特别抠门,暗藏私心的意思;还有另一个意思,就是狡猾、耍小聪明,同时还带着点猥琐。
怎么样,这个词对于形容那些韭菜收割者是不是很贴切?不过我觉得还有一句北京话来形容这群人也很贴切,这是一个与我国古代一位大兵法家同名,但是读音略有差异的词语。
那就是孙子。这个词语的具体使用范例如下:
这群鸡贼可真特么孙子!
有人说你干嘛这么损人家,难道人不应该努力吗?不应该拼搏奋进吗?不这样去鼓励人家,难道要教人家躺平?要让他们 都混吃等死,那样社会不就完了吗?
这是多么可笑的非黑即白二元论,否定这些鸡血就是要否定努力吗?难道人生只存在疯狂的蛮牛和等死的蜗牛两种选择?
未必吧!
二
我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倡导中庸,道家思想讲究阴阳调和,其实内在含义都是一个,那就是平衡。
世间的绝大部分事物都不是完全偏向于那一方的,而是处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运行,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洗澡。洗澡水既不能太凉也不能太热,如果为了追求极冷而跳进液氮里洗澡,那么直接就变成了冷鲜肉;如果为了追求极热跳进岩浆里,那么我只能赞扬你对降低火葬场碳排放所做出的微弱贡献。
所以说凡事都是要有度的,这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智慧,很可惜已经被许多人丢到脑后去了。
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们都在狂热地追逐着成功。人们总是在一个人成功之后开始研究他的所谓“成功秘诀”是什么,从而进行效仿,甚至有人专门提炼出所谓的“成功学”,来试图教导一个人如何成功。
成功有那么好学么?当然不可能,如果你努力地学习某个人的成功,那样只会助长对方成为一名成功的韭菜收割者的几率,变向促进了对方的成功。
成功有那么容易吗?或许有,也或许没有。因为成功只是一种概率事件,是一种可能性,它的形成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这其中有个人能够通过能力改变的,也有完全无能为力的,正所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这其中的“天注定”正是人们无法改变的因素,因为完全对其无可奈何,所以只能寄托于玄学,将其说成是“天意”。
这种天意也是由很多复杂因素共同组成的,可以说没有两次完全相同的情况,因此也就造就不了两次一模一样的成功,所以说复制他人的成功经验这件事,其实是非常无厘头的。
举个最极端的例子,那就是买彩票。除去黑幕等等因素不提,这个过程完全是随机的。有一个人中了五百万甚至是一千万元的大奖,这时候你该怎么复制他的经验?和他穿同样的衣服?坐相同的位置?吃同样的东西?就算你把他那天的行动完全复刻下来,你觉得你就能买到一张包含巨额奖金的彩票了吗?
那不是扯淡么。
其他事情也是一样。即便你复制了成功者的方法,但是外部的不可控因素改变了,如果时机不正确,你照样无法成功。
如果你成功了,那么不是你复制了他的成功,而是赶上了另一个正确的时机,创造了属于你自己的另外一种幸运罢了。
关于成功和失败,或许织田信长的例子就可以说明。
三
公元1582年,日本天正十年,此时的织田信长已经如日中天。
这个当初被人称为“尾张大傻瓜”的年轻人,在三十年的时间里略美浓、除今川、败上杉,灭武田。时至今日,他已经是日本战国大名中的最强者,在日本已经无人能敌。
这个岛国,眼看就要被他统一。
然而就在成功近在眼前的时候,他的部下明智光秀突然背叛,率领一万多人进攻不足两百人的本能寺。织田信长猝不及防,在力战不敌之后自尽,倒在了几乎可以触碰到的终点线前方。
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背叛,不仅是织田信长本人没有预料,就连后世的学者也无法理解。在本能寺之变前,明智光秀在当时是一个关云长一般的人物,他会做出这种事情简直是匪夷所思。因此对于明智光秀反叛的原因众说纷纭,多达十几种,但都无法让人完全信服。
这里我不想讨论明智光秀背叛的原因,只是想说明任用光秀这件事并不是织田信长的失误,他的背叛完全是无法预料的。
可以说这就是一种个人无法主导的失败因素,因为明智光秀平日里的表现证明他是非常可靠的。如果不信任他,那么别人也更加难以信任,但是想要打天下,手下没人又是不行的。
这件事放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也是一样的。一个人不可能完全脱离工具存活,通讯需要手机,做饭需要炊具,出门需要坐车,但是上述这些东西几乎都因为各种原因出现过事故,甚至有致死的案例,你能够保证这些东西百分之百的安全么?既然它们不安全,你能够将它们弃之不用么?
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做到在购买这些东西的时候尽量选择质量有保障的,安全系数高的产品。但这些东西就像是明智光秀一样,看上去是十分安全的,是完全可以放心的,但是你根本预料不到它会因为何种原因稀里糊涂地出了事故。
很多人可能会说那有什么办法,到这种程度就只能认倒霉了,其实这说得很对。
认倒霉就是你接受了使用这些东西所带来的风险。因为你已经努力将这种风险将得很低了,再怎样也不可能将其完全将到零,到了这种程度,除非你永远不使用,否则就只有接受那可能性微乎其微的风险。
四
其实织田信长是认可这种风险的。十多年前的桶狭间之战,当时他面对的是一个实力远远强于自己强大诸侯,开战之前,信长跳起了幸若舞《敦盛》,同时唱道:
“人生五十年, 如梦亦如幻。 有生斯有死, 壮士何所憾。”
当时他便对战争的风险表示出了认可和接受。争夺天下不是儿戏,随时随地可能丢掉性命,一旦你选择加入,就必须面对那个最坏的结果。
而当他在本能寺中获悉光秀已经背叛的时候,只是平静而冷峻地说道:“没有办法”。最后在身上负伤,自知无力回天之后,便从容地退回屋中选择了自尽。
可以说他死得从容,死得坦然。
他不是没有努力过。桶狭间大败十倍于己的敌人,三次粉碎众多势力联合起来扼制他所组成的“信长包围网”,这些都是他一路拼杀的成果。但是面对眼前的状况,又能有什么办法呢?回顾自己的一生,他尽力了,这次失败完全是意外,并非他的决策有过错,既然如此,接受它也就罢了。
学会接受失败是一种必要的能力,因为成功是概率事件,谁也不能保证它会百分之百实现。既然无法保证能够成功,那么就要考虑到失败时所应该采取的对策,该如何处理这个失败,以争取下次的成功。
其实相对于成功来说,失败的经验才是最为宝贵的。前面说过成功具有偶然性,一次成功很可能是在正确的时机采取了正确的行动。但是你能够模仿那样的行动,但是却不能保证那个正确的时机会再次出现,一旦时机不对,那么同样的行动就会变成了错的。
而失败则不同。只要分析出失败的原因,下次就可以尝试去避免,通过不断回避错误选项来提高你成功几率,比起盲目复制他人经验要有效得多。
因此不必去执著于挖掘他人的成功秘诀,敢于尝试并且勇于面对失败,最终才可能获得成功。
信长公连死都能够轻松面对,我们的小小失败又算得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