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低估做一件事所需花费的时间
「1541」
有没有注意过,我们总是低估做事所需花费的时间:
工作写报告超时,开会汇报超时,下班赶饭局超时,饭局持续时间超时,昨天就该发的视频今天也做不完,上月想读完的那本书还没读完,去年的项目拖到今年,还在延期……
而且别以为人会吸取时间预估不足的教训,我写了1500+篇乱叨了,现在完成一篇还是会大大超过预估时间(所以经常手忙脚乱收尾,在0点前几秒发布。并不时失手)。
那《思考,快与慢》的作者卡尼曼,曾经参与编写一部教材,他们预期2年时间可以完成。但是卡尼曼听说,别的组编写类似教材,大多需要 7-10 年。他们觉得这根本不可能,因为按照自己的进度完全可以很快完成……结果他们实际用了 8 年才完成。
我去年看过的一本书《我们为什么要睡觉》里作者写说,我们为什么要睡觉?我相信我能以一种真正质朴而不是傲慢的态度,在两年内找到答案。然而,那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事了。
也是同样受困于以上现象,终于有人坐不住了,丹麦一个经济学家本特·弗莱布约Bent Flyvbjerg(中文名叫傅以斌)建了一个涵盖20多个领域、136个国家的16000多个项目的数据库,什么国防、IT、交通、核能、航天、采矿、汽油、奥运会等等都有,发现只有8.5%的项目在预算和完成时间上都达成预期目标,只有0.5%的项目在成本、时间和效益这三项上都达到了预期目标。
比如悉尼歌剧院,原计划5年建成,实际用了14年(最终花费比预算多了1400%),
比如目前人类最尖端的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预计12年建成,实际花了19年(最终造价也比预算高出450%),可以计算出宇宙大爆炸时间的科学家们也算不准自己做一件事的时间,
人们就是会盲目乐观并普遍低估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更绝的是,哪怕你知道你会低估,你把低估通通考虑进去了,你还是会低估。这还专门有个取了名的规律——你看老外有时候就是这么爱显——「霍夫施塔特定律」,含义就是即使你估算任务时间的时候考虑到了霍夫施塔特定律,你还是会低估。
那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怎么就这么屡错屡犯不知悔改呢?
原因应该很复杂,我目前只知道一个,我们总是会将完成某件事的过程不自觉放在一种「完美情景」考虑,即主观屏蔽掉所有干扰和阻碍因素,理想化设定事情进展的情景。
比如我每次问十八骚几点到家,她只考虑路上的时间花费,而从来不会去考虑她从办公室下楼去取车,回到家里小区从地库走上来的时间,更不会考虑路上随时可能的堵车时间,
比如我准备3小时写一份策划书,我所预留的是奋笔疾书毫无滞涩的3小时,可事实上,这个过程会不断被打断,手机信息、注意力涣散、姐妹们来闹、肚子饿了吃点东西、上个厕所刷刷小红书……3小时里,真正专注沉浸在工作上的时间,可能就1小时,以此推算,这份策划书最终花9小时完成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我都自省成这样了,我写这篇乱叨会不会估计准确点呢?嘿嘿,不会的,我今晚事情有点多,打算仓库里弄点存货对付一篇(确实以上内容大多是之前写好的),就整理下嘛,半小时够够的啊——实际费时:1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