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津津有味(原创散文集)河畔书香

造福乡梓的民医

2025-07-14  本文已影响0人  度口
明泽医生

      晨光熹微,山岚未散。一位老者背着竹篓,踏着露水登上了陡峭的崖壁,轻巧的拔出几株细茎植物。带霜的露珠滚落在他布满老茧的手掌中。这便是民间草医日常采药的剪影,亦是数千年来不曾中断的民间草医的传承图景。

      回溯历史时光,远古先民们在莽莽林野中摸索前行,用生命尝试百草滋味,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饮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的传说,正是这种艰辛探索的遥远回响。至夏商周时期,巫医逐渐分离,一些通晓草木之性者开始崭露头角,他们虽未著书立说,却通过口耳相传,将疗疾之方悄然播撒于乡野之间。曾出现在汉代砖上的画像,形像地记录了那些躬身采药、负篓行医的身影,成为草医早期形态的珍贵见证。它是乡野的智慧,是人类行走的历史。

      他们或如柳宗元笔下的“求老农老圃而为师”,深熟一方水土所生草木药性,亦或如孙思邈的《千金方》,所录皆为民间验方。他们执念于行村串户,打狗问路,游走于市井村落,背篓中带着各种草根树皮,常解民间医患之急难。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诸多单方药,在百姓生活的日常里,救助了无数焦虑中的病民。尤其是在西学东渐,传统中医备受冲击,民间草医处境艰难时,仍在夹缝中,勉力维系着一方百姓的健康。文教昌福村的符策民和康美村的林明泽、林道华父子便是其例。

一、接骨“先父”符策民

      符策民,一位名扬江湖的接骨医生。在文教市遇见他时,正好赶上他从宋六给人换药归来。一副朴素的农民形象。风尘仆仆,精神抖擞。

      现年66岁的符策民出生于文教镇昌福村,小时候因为家穷,初中毕业后开始随其父亲上山采药和帮忙父亲为病人换药。从中学到了接骨的真谛。从三叶草到单根木再到百草园,他跟着父亲认真地辨认每一种草药的形状和气味,认真的学习每一种药草的药理和药性,以及它应用功能。逐渐成长为家族接骨的传承人。而且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以至于附近的村民都说符策民医生,医术精湛、接骨认真、为人正直,服务热情周到。

      为人接骨四十多年来,他风里来,雨里去,为採草药不知磨破了多少双鞋和划破了多少衣服。经他治愈的骨析病人不计其数,最小的年仅几岁,最长者年超百岁。只要有人请他接骨他总有求必应,随叫随到。不论贫富尊卑,有钱没钱,治病救人是他的优先选项,且收费合理。不少远道病人慕名而来,远至海口、保亭,他也不辞车途劳顿,欣然前往。对于没有基础病的正常患者治愈率都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在他的接骨生涯中,曾经有一位8岁的小男孩,因井圈碾断脚骨,造成粉碎性骨析,他悉心照顾,仅用了半年时间便将其治愈。且因其家境困难而分文不取。体现了传统医德中的“医者仁心”。

      在他的治疗方剂中共有三十多种中草药,全靠他一个人到田间地头,到铜鼓岭的深山里去采摘。在山里,遇到蛇蝎挡道是常有的事,他也从不畏惧,一心为病人所忧、为病人所愁。遇到家庭特别困难的病人,他总免费的给予治疗。附近村人对他们祖孙三代人的评价是:“一双妙手,三代良医”。

林明泽医生的诊所

二、自学成医的林明泽父子

  林明泽,1949年出生于海南省文昌市文教镇康美村。幼年失父,家境赤穷。自幼热爱医学,尤其对传统草医有着浓厚的兴趣,初中毕业后一次偶然的机遇,他跟随了当地的一名“黄乐”(蛇医)学习中草药,由于他能够吃苦耐劳、虚心好学、心地善良、而得到“黄乐”的真传。在治蛇伤的同时他还博采众长,谦虚的向一些老中医学习,一心一意的探讨医学中的疑难杂症,潜心研究中草药的药理药性,甚至不惜以身试药,对几百中草药的药性药理有充分的了解,为临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文教镇建联村委会合作医疗所工作了数年时间。期间潜心研究中草药治疗脉管炎病和蛇咬伤病的真谛,形成一套独特的、有奇效的中草药治疗脉管炎病秘方。期间,他用中草药成功的救治第一例脉管炎患者(文昌市昌洒镇人),患者病情非常危重,五个足趾全部坏死,波及足背,还有败血症的表现,这种病的表像与蛇毒十分相似,都有瘀血造成血管阻塞的特征,于是他创造性的用治蛇毒的药物,通过化瘀鲜毒,活血通阻的方法进行施治,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病情逐渐好转,最后得到完全康复。因此明泽医生会治脉管炎的名声渐渐的在当地传开,慕名而来的患者越来越多,由于治疗脉管炎和毒蛇咬伤效果奇特,1976年—1985年间,被文昌县人民医院调用。并为他专门开设了一个“特殊门诊”。为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脉管炎患者提供治疗服务。由于治疗效果显著,医德高尚,群众口碑较好,而多次参加广东省卫生战线先进代表大会,被评为“海南特区卫生事业先进工作者”。

    一九八五年全国医疗体制改革后,西医东渐,中医遇冷,在新形势下,赤脚医生”完成了历史史命而退出历史舞台。于是,出身清贫的他,不忘穷人本色,想到了家乡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提前办好离职手续,决然的返回家乡宋六墟开设自己的诊所,用他最熟悉的中草药,继续为家乡和全国各地的病患者服务;专攻疑难杂症,用其所长,不辞辛劳的为当地村民号脉看病,为疑难杂症的患者解除痛苦。因其“妙手回春”的高明医术而名声在外。

      病人中有:陕西、河南、河北、安徽等全国各地远道而来的患者。他均视同兄弟,不分贵贱,一视同仁,统一合理收费,患者回馈的口碑俱佳。在正规医院动輒十几万手术费还未必能治好的患者,在他那里三四万元就能治愈。甚至他还“医者仁心”的为一些经济困难病人提供免费治疗。临高县在读于华南农业大学的学生符史杨便是受惠者中的一例。除此之外明泽医生还乐善好施,帮助村里五保户解决住宿难题,出钱出力于公益事业。这事在2007年前后,曾有海南日报、南国都市报和海南电视台的多层报道。这种“但行好事,不求回报”的仁医之道深得民心,一时传为佳话。

      据相关书籍叙述,脉管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主要累及四肢中小动脉和静脉的炎症性、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以血管壁炎症、血栓形成和管腔闭塞为特征,最终导致肢体缺血甚至坏疽而死亡,目前的西医还没有绝对疗效。为治此病,明泽医生采用了三十多种中草药合剂对症治疗。草药占比约百分之三十左右。有些珍贵药材要到五指山区一带采集。是一项艰苦且危险的野外作业。山中遇到蛇蝎挡道是常有的事。所以危险之处他总是亲力亲为。其中的甜酸苦辣也只好自偿。

      有时他还带着小儿子一起出诊和采药,让儿子耳濡目染,从小培养儿子对民医草药的兴趣,长大后他又送儿子就读医校。儿子毕业后,随他一起当起了村医,接棒他的医术,为病人治疗脉管炎、毒蛇咬伤、糖尿病、四肢血管等疾病,完成了“父业子承”的家族传承。在当地已不小的名气,前来看病的人仍然络绎不绝,全国各个省份,甚至泰国马来西亚华侨也有慕名而来的患者。五十多年来经林明泽医生治愈的患者已逾4万例。“医者仁心,患者口中铄金”。

      如今,明泽医生因长期劳累过度,不久之前已驾鹤西去,享年七十七岁。年过六十六的符策民医生也慢慢老矣,两位良医均面临着转世传承的问题。可喜的是林明泽医生的儿子林道华已臻熟其道、子承父业,初露锋芒,继续传承父亲开创下来的事业。符策民医生的儿子也在认真学习接骨技术和先辈们的医德;悉心掌握草药的药理药性,辅弼父亲完成祖业传承,成为符家第四代的传人。继续服务病人。造福乡梓。

                                林道津

                          2025.07.13日于海口

椰子树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