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问进取六阶段之小悟

2021-04-18  本文已影响0人  苏城姑姑Ivy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论语》中最为人熟知的几句话之一,我们大都认为讲人生的各个阶段:在三十岁时候要而立之年,独立不靠父母,立业成大事,所以今天很多人说成名要早。到了五十岁以后就要顺其自然,享受生活。

孔子的论语讲的都是日常生活的修行。这次读了一个解释论语的书,突然得到了另一种视角解读这段话。

古时候七十古来稀,孔子也是没有完成80岁。他这里说的是做学问,需五十年如一日,想想你花五十年的时间,能走到哪一步。

十五岁、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七十年人生岁月,孔子这里不是讲人生进步,是讲他求学上进五十五年的进步感受。。

五十五年的求学生涯,孔子说他走过了六个阶段。说明坚持做学问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第一个阶段,是十五岁有志于学。十五岁开始有志于求学。

第二个阶段,是三十而立。这里孔子并没有把自立与成就作为人生的标志。 

孔子说的三十而立,还是立志的立,十五岁有志于学,又过了十五年,那志才立住。

立志很难的,多少人,一辈子都立不了志。很多人过了四十岁还不知道自己的志向,就是想多挣钱。经济上说,他可能已经能自立了,但这并不是孔子所说三十而立的立。

这个也是我们很多人在物质获得丰富回报以后精神是空虚或者迷茫。因为我们没有一个立得住的内心志向-  我的源头是什么?

第三个阶段,四十而不惑。又修了十年,对事物当然之理,表里精粗,了然明白,无所疑惑。外界一切言论事变,我都知道它怎么回事,对其深刻处、究竟处、相互会通处,我都晓得,洞然明白。就像今天这社会,发生什么事,谁说什么话,它怎么回事,你都一眼看明,这叫不惑,俗称“明白人”。到四十岁成了明白人。

第四个阶段,五十而知天命。还是讲守志之难啊!四十岁成了“明白人”,但内心还是不够强大,你越往前进,遇到的困难越大,你还是扛不住。发生各种各样的事,你是明白人,你不惑,但内心还是不够强大,你越往前进,遇到的困难越大,你还是扛不住。发生各种各样的事,你是明白人,你不惑,又如何?做明白人只会给你带来痛苦!要再往前进,就得知天命。给自己注入天命的“原力”。

天命,是人生一切当然的道义与职责。我不管你怎样,我只凭着自己的良知,凭着大是大非,去做!去行!天命在我,我是听天所命!这就是王阳明说的“致良知”,也是李善友教授说的我与我的源头连接后的笃定。 

第五个阶段,六十而耳顺。我能立,能不惑,又能以天命处之,外界的一切相反的意见与言论,一切违逆不顺的反应与刺激, 我都可以泰然处之,不觉得刺耳。“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怕别人不理解我,就怕我不理解别人。到了六十岁,才做到了听到难听的话,不觉得刺耳。这个又是一个说明学问进取的不容易。

第六个阶段,“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所谓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了。纵己之心之所至,不去检点管束自己,也无处不合规矩法度。这就是中庸之道:生知安行,不勉而中。

我们常指某人中庸- 那是指某人平淡无奇,没有进取或创意。几乎与平庸为同义词。与此处的“中庸”差别- 中庸是在变化中保持不变,“动”与“定”之间精准把握,调整契合。需要的是内心笃定,有能力生而知之,安而行之。 人生进入自动巡航,无论处理什么人、什么事,不用勉强自己,自然就能做到恰到好处,分毫不差!

孔子成为一个“圣人”,其求问进取经历了这些痛苦顿悟的不同阶段,其总结的六阶段以上解注要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上部分学习来自“华杉学论语”

求知求真的道路从来就不是容易之路。所以这个国学世界可以被称为 圣人的只有孔子,王阳明以及半个曾国藩。

从生到死,我们的起点一样,终点也一样,而展开的过程却不太一样;做不到孔子那样的大学问,那么我们过好自己的一生,也许是很多人心中的困惑。

哈佛大学一个研究对很多临终人的调查问的一个问题 “回顾一生什么是你遗憾的,”绝大多数人回答 “没有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做自己。

人生就是在一个个选择的道路,就如管理一样,没有完美的决定,甚至都没有最好的决定。管理,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更是在各种要素之间,比如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股东、员工与客户,结果和过程之间的判断、取舍和平衡的艺术,就如达到“中庸”那个点的过程。

旅途什么是最重要的,为什么而付出投入,过去上千年先贤智者 的总结 追求 “真善美”

对真的追求是我们人生路上寻找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可以让我们在年长后不会困究于跟不上时代,使得我们可以因为岁月的沉淀,世事的洞明,能够有力量选择对这个世界多一点温暖和光热的行为。 这个行为可以从8岁到80岁实践的,知识也是智慧寻找中一个子集。

最善意的追求,需要我们一生更要修炼,每天都要进行选择,善意比聪明更重要,善良可以把那些学识带给其他人温暖。

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每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不一样,对真善的理解不一样,塑造出来的美都不一样。

当我们每一个人真实地生活,善意地对待这个世界,践行着对真善美的理解,可以给这个世界带来一点点火花和一点点温暖,惊奇的是 效应不是一点一滴的积累,而是有复利的网络效应。知识可以是连接成网络,善意可以点亮自己朋友周围。

巴菲特回答“如何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是有多少人爱你”;查理芒格说,一个人应当让自己努力活在一张信任之网当中。我们活在这张网-信任之网可以获得意义。对真善美的追求可以让我们人生在回顾时候有些满足感,把真善留在时空留在心里。

选择的依据背后的原因,生活是无线可能的游戏,打开一扇门,走进去你的道路就不一样,因为有许多扇门。

心理学中有一个 ABC 模型, A(Antecedent)指事情的前因,C(Consequence)指事情的后果,有前因必有后果,但是有同样的前因A,产生了不一样的后果C1和C2。这是因为从前因到后果之间,一定会透过一座桥梁B(Belief),这座桥梁就是信念和我们对情境的评价与解释。又因为,同一情境之下(A),不同的人的理念以及评价与解释不同(B1和B2),所以会得到不同结果(C1和C2)。因此,事情发生的一切根源缘于信念(信念是指人们对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等)。

Belief 就类比于孔子里面的“立志”。

《大学》讲“止定静安虑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立志就是追求自己的“真善美”的起步。我们需要时间不断修正,追求智慧,未来人生无数次选择的依据,是一颗种子,长出怎样的树,本身就是一个对自己人生的善意探寻的过程。

点亮了寻找人生意义的这颗蜡烛,我们可以在“论语”“大学”等中国国学学习,也在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 - 物理数学化学 生物学,经济学,复杂系统等学科学习基本理论, 架构自己思考逻辑的基础,并且践行中寻找人生意义。

“对知识的诚实”, 作为我们凡人,需要了解到什么是有效的知识,知道自己的现状,而非学习很多。每个人不管你今天知识,思考水平如何,面临目前可以从 “逆向思维” 模型可以开启现有问题的思考。 生活可以提示你如何学习 - 你缺失的与你的目标之间需要学习的是什么。

逆向思维方式 源于孙子兵法 “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这样的简约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发觉到自己内心的弱点,思考“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什么是无效的思维方式如何避免的?

修行的道路是艰难的,孔子 15岁开始修行到70岁,我们只能从能做每一点开始。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句话,孔子是勉励人,要立志做个好人,要有追求,要对自己有要求。

社会需要的,首先不是改变世界的人,而是人人都能立志自己做个好人;一些微光照亮人的小事来净化心灵。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