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这里也许有荒草丛生,废弃工厂,一望无际的沙漠,也会有欣欣向荣的有机乐园,精心搭建的开心乐园,也许通外外面岛屿的桥梁已经四通八达,也许还只有三三两两,也会想要新建桥梁,也可能随时断了路,让自己沉
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头脑特工队》虽然是个动画片,但确实是一部剖析人心理既形象又生动的良心剧,和孩子一起刷过两次,说是陪孩子看,其实也是给自己补课。自己的世界是谁在主导呢?情绪上来的时候,有没有提醒设置去转念?大脑里的默认设置是一个什么样的思维定势?这个思维定势从何而来?
我一直很推荐 David Foster Wallace的《This is Water》,书里开头就讲了一个故事:
两条小鱼在水里游,突然碰到一条从对面游过来的老鱼向他们点头问好:
“早啊,小伙子们,水里怎样?”
小鱼继续往前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终于忍不住了,他望着另一条,问道:
“水是个什么玩意?”
我想表达的是,因为有些事情习以为常,我们都会忘了思考。任由思维定势消耗生命。保持每天的觉醒是一件看似容易却又很困难的事情,在无数信息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时候,如果我们忘记了思考,日复一日,有一天也许醒来会发现自己和初心相离甚远,归来还是不是那个少年?
最近看了一本书《和连岳一起成长》,在二刷中,特别有感触,是继笑来老师,老喻老师,王东岳老师(神级膜拜)后第四位对我影响很大的大咖。书里没有明着讲思考,却是一本让人如何正确思考,如何把握当下,赢在未来的实战性书籍。一直成长到死,走出舒适区,如何经济独立,买房,去往大城市,毫不含糊谈金钱的重要性,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满足的物质生活才是硬道理,说得朴实又有操作性。连岳老师让一座座孤岛有了更多的相互链接。
我一直认为因为自己在孩童时期是留守儿童,所以存在一定的自卑,缺乏自信,对于信任的人有太强的依赖性,原生家庭的影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我迷失了自己。大学那会谈过一次失败的恋爱,把自己伤得体无完肤,神级质似地过了三年,不堪回首的三年,直到第三年年底遇到我先生。当时我太低迷,到了想哭却没有眼泪的地步,晚上失眠,白天看似与正常人无异,可我清楚知道自己出了问题。我看书找答案,找人倾诉,几个好友都乱翻被我倒垃圾,感激她们这么多年的陪伴。我常说我先生碰到我时机不对,可他说如果不在那个时候遇上我,也许我更加不会让他靠近。那会还流行QQ,我在QQ空间里记录了很多情绪,先生看了我所有的文章,然后他说,他肯定会:守得云开见月明。那一刻,我知道孤岛上有一条桥梁开始悄然搭建了。
关于找到自我,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也刷过几遍,以小说的形式把找到自我的过程扣人心弦。用词平和,还有配图,看完整书,感觉就像旅行了一趟,回来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但孤岛上可以繁花似锦,孤岛之间可以建立桥梁,孤岛连片,可以不再孤。
安。
真是奇葩了
20200514 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