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急,我慢慢说
我们常听到的话,不是文章标题里面写的,而一般是【别急,您慢慢说】。您慢慢说,用来安慰一些情绪激烈又笨口拙舌的人或许会起点作用;面对一些情绪激烈又伶牙俐齿的人,基本无效。有效的或许是对自己说:【别急,我慢慢说】。
1. 习惯
我们大多数人一般都有如下的习惯,或者说是生理反应:当我们紧张时、激动时、生气时等等情绪激烈的时候,我们的心跳会加速,血压会升高,而且——我们的语速也会不自觉的加快。前两条我们基本上控制不了,但后一条我们是可以控制的。
语速快了不是什么好事,大脑的运转很可能跟不上我们的语速,让一些不该说出去的话说了出去。语速快了,甚至还可能口吃,一个词说几遍说不利索。
你可能会看到有人讲PPT,讲的飞快,或许是主讲人有点紧张。
你可能会看到一人无知撞上了另一人特长——或者自以为的特长。后者好为人师,诲人不倦。前者或者耐着性子不忍打断,或者忍不住了怼上两句,不欢而散。
你可能还会看到两个人争论,一方言辞犀利的指责对方,另一方据理力争的辩解。两人都在讲,没有人在听,很快沟通变成了语言的对攻。仿佛双方站上了比拼语速和大脑转速的擂台。
这几种情况,你不光可能看到甚至很可能自己就扮演过当事人,至少我以前就都多次中招。作为一个不怕被打脸的人,写出来就是想以后尽可能的少中招。
2. 误区
你也可能会认为,语速快没有太大问题。表达语速快那是自己纯熟;教导别人对方不爱听那是他蠢;争论语速快那是不能输给对方……
作为一个自诩理性的人,咱不能这么想。过于执着于快速的表达,至少有两个误区:
第一,自以为是。
对方责怪你,你认为这是一个误解,你急于澄清。但你真的理解对方么?未必。很可能对方介意的点,你并不清楚,你只是自以为是而已。大家谁也不是对方肚子里的蛔虫,不可能清楚的洞察和同理对方,你需要沟通和确认才有可能知晓一二。
第二,对方的倾听准备度不足。
所谓【倾听准备度】,指能听进对方意见表达的程度。像前面举的例子,两个人语言对攻,都在说,不在听。那说出来给谁听呢?给第三方看吵架的人评比哪个语速快、声音高、气势强么?对方分明处于一个倾听准备度不足的状态中。你如果想让自己说出来的话起到效果,不单是要自己善于表达、逻辑清晰。最重要的是对方愿意听才行。
3. 应对
面对我们的习惯和误区,我们应该怎么应对呢?除了克服紧张情绪,不那么好为人师,最难应付的还是和人激烈争吵的情况。自觉不自觉的就陷入和对方比语速的境地,实在比不过了,就怒喝【你听我把话说完】!你放心,对方才不会那么听话的让你把话说完呢。——还记得几年前老罗pk王自如时,小王面临的窘境么?
我们正确的应对方式,首先是:慢下来。
既然你不可能成为那个语速最快、气势最强的人(相信我,天外有天),那就索性慢下来。
既然对方当下已经不可能听进去你的任何一句辩解,那就索性你自己闭嘴,去倾听。
既然语速太快,脑子跟不上,就给点时间自己思考。
慢下来后的自己,就可以利用【非暴力沟通】的技巧去体察对方的观察,感受和需要。用猜想和询问去确认。一方面,尽可能的消除了自以为是的偏见;另一方面,也缓和了对方的激烈情绪,提升了对方的倾听准备度。
退一步讲,即使你什么也不做,对方受大脑杏仁核支配的激烈情绪也不可能持续很久,你见过一个人发火发一整天的么?等你判断对方能听得进去时,你再去表达自己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才可能事半功倍。
慢下来,给正反两个方面都争取到宝贵的时间。一方面,对方的情绪趋于缓和、倾听准备度提升;另一方面,自己的思路理顺、表达逻辑性提升。此消彼长,无往不利。
当然,你不要拿电视上辩论比赛的例子来和我抬杠。辩论需要赢得的是作为评委或者观众的第三方,而我们大多数日常工作生活的沟通中,需要赢得的是和你沟通的人。
沟通时,永远不要幻想自己在辩论。
相关文章:
《【非暴】的两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