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简友广场想法

谈谈沈一城

2024-01-26  本文已影响0人  千白莫

抽空看了个华语电影排名的小片,动作片居多,都是很卖座的商业电影。再复杂的人时常也需要一点简单的刺激,只是这种占比相对少一些。苏格拉底活在今天估计也喜欢看李连杰成龙电影。人类的复杂性永远是个好话题,除非我们都消失了。

《古董局中局》读到了第四本,但脑子时常还停留在第三本,如果说整本小说是在读一个大故事,那么第三本的主人公更会给读者多一些思考。熟悉这部大部头的读者知道他就是沈一城。不探讨古董和近代史,这两项我都是彻头彻尾的外行,同时把这个人物以及其身上发生的故事当成真事来谈,也十分有趣且可挖掘。

有一个问题除了自己瞎猜更应该请教业内人士,即我们的很多古董被外国人拿去并保存完好是不是最佳选择,毕竟众所周知很多珍宝放在我们自己这儿会被大量损毁并且我们也没有能力保存,其中涉及到一些民族的问题。故事主人公沈一城是坚决保证古董或文物不能外流的立场,虽然这很有品格,但阅读过程中我也产生了隐隐的质疑:放在“外面”被完好保存不也是个好方法么,要不也很可能被损毁。

不说那类大是非的问题。这个人物身上的矛盾性也很有意思。比如他为人正直、在大事上不马虎的同时也具有小狡猾的特质,显得十分灵活,这是有趣之处。而且心思细密谨慎,好像一个内心精致的棋手,总能把最终结果想在前面,做出一个很大的局。确实是个既满腹城府又对人真诚的多面手。我相信在现实中有这样的人,(所以)我通常把小说和小说人物当成真事儿看待(从这个意义上说)。但同时也是也当是作者对一个心中趋于完美的人的美好向往,客观说,如沈一城这样的人即便有也是极少的。

另外不能忘了时代和环境因素,民国时期做到全面相对来说还不是特别难,在今天的环境下基本是不可能的了。信息太“平”了,没有人是傻子。就像体育竞技,技术都差不多,就看谁会失误了(昨天看澳网,中国选手郑钦文如此说)。即便如此,沈一城这个人物也总让我联想到三国时期那些谋士的样子,不知道作者在写作是否有参考。更可贵的是,作者不仅让这个人物停留在理论上,而且沈还是个行动派,亲力亲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这个人物几乎没有缺点,他基本上符合了我们对一个传统完人的想象。

我们常说知足常乐,不要完美主义。但在抽象思维、想象这一方面,我觉得可以力求完美。就像很多年轻姑娘们都幻想自己嫁给霸道总裁,钱多冷脸、只对自己温柔体贴,这种幻想尽管不可能实现,但想一想无妨。沈一城这个角色也有点类似,无可厚非,同时也给读者不少启发,挺好。

今天继续阅读陈嘉映的《何为良好生活》的第一章第五节:亚里士多德学科分类中的伦理学

人该怎样生活这个问题是苏格拉底的核心问题,因此也成为苏格拉底问题。但他并没有伦理学,而是有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对哲学或一般学问做出分类。把人类活动分为三类:理论活动、实践活动、制作。理论活动不改变对象,而实践活动改变对象,制作活动是纯萃取效的,其目的在制作活动之外,但实践目的不只在实践之外。与此三类活动相应,亚里士多德区分了三类学科:理论学科、实践学科、制作学科。又区分出理论之知和实践之知。其中作者提到个翻译的问题,即实践之知应该译作什么中文词,诸如知识、明智、实践智慧、明慧、聪慧等。理论科学的目标是为真理而求真理,不改变事情本来的样子。实践学科不单为探寻真理,比如伦理学研究的目的不单知道善人是什么人,而在于如何成为善人。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善好和德性是否可教?亚里士多德有句话:“使人高贵的诸种理论虽然似乎有力量使那些生性高尚的人归于德性,但它们却没有能力去促使大多数人追求善和美。......想用理论来改变在性格上形成的习惯,是不可能的,或者是困难的。”

这一节的内容还是挺多的。最后亚里士多德的话还真是挺有现代性的,或者说我们的现代性或现代感就是承袭他的思想。先贤们也有不少人是脱离了集体无意识的,看到了个人的独特。他们虽然是历史的,但确实很多思想也是人们在未来要追求的。侧面可见,人类整体上的进步也不是那么大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