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知识梳理七
一、Java多线程二
1.Java内存模型
首先,程序计数器 (PC,Program CounterRegister)。在JVM规范中,每个线程都有它自己的程序计数器,并且任何时间一个线程都只有一个方法在执行,也就是所谓的当前方法。程序计数器会存储当前线程正在执行的Java方法的JVM指令地址;或者,如果是在执行本地方法,则是未指定值(undefined)。
第二, Java虚拟机栈(Java Virtual MachineStack) 。早期也叫Java栈。每个线程在创建时都会创建一个虚拟机栈,其内部保存一个个的栈帧(Stack Frame),对应着一次次的Java方法调用。前面谈程序计数器时,提到了当前方法;同理,在一个时间点,对应的只会有一个活动的栈帧,通常叫作当前帧,方法所在的类叫作当前类。如果在该方法中调用了其他方法,对应的新的栈帧会被创建出来,成为新的当前帧,一直到它返回结果或者执行结束。JVM直接对Java栈的操作只有两个,就是对栈帧的压栈和出栈。栈帧中存储着局部变量表、操作数(operand)栈、动态链接、方法正常退出或者异常退出的定义等。
第三,堆(Heap)。它是Java内存管理的核心区域,用来放置Java对象实例,几乎所有创建的Java对象实例都是被直接分配在堆上。堆被所有的线程共享,在虚拟机启动时,我们指定的“Xmx”之类参数就是用来指定最大堆空间等指标。理所当然,堆也是垃圾收集器重点照顾的区域,所以堆内空间还会被不同的垃圾收集器进行进一步的细分,最有名的就是新生代、老年代的划分。
第四,方法区 (Method Area)。这也是所有线程共享的一块内存区域,用于存储所谓的元(Meta)数据,例如类结构信息,以及对应的运行时常量池、字段、方法代码等。由于早期的Hotspot JVM实现,很多人习惯于将方法区称为永久代(Permanent Generation)。Oracle JDK8中将永久代移除,同时增加了元数据区(Metaspace)。
第五,运行时常量池(Run-Time Constant Pool)。这是方法区的一部分。如果仔细分析过反编译的类文件结构,你能看到版本号、字段、方法、超类、接口等各种信息,还有一项信息就是常量池。Java的常量池可以存放各种常量信息,不管是编译期生成的各种字面量,还是需要在运行时决定的符号引用,所以它比一般语言的符号表存储的信息更加宽泛。
第六, 本地方法栈(Native Method Stack)。它和Java虚拟机栈是非常相似的,支持对本地方法的调用,也是每个线程都会创建一个。在Oracle Hotspot JVM中,本地方法栈和Java虚拟机栈是在同一块儿区域,这完全取决于技术实现的决定,并未在规范中强制。
JMM总结,1 从JVM运行时视角来看,JVM内存可分为JVM栈、本地方法栈、PC计数器、方法区、堆;其中前三区是线程所私有的,后两者则是所有线程共有的;2 从JVM内存功能视角来看,JVM可分为堆内存、非堆内存与其他。其中堆内存对应于上述的堆区;非堆内存对应于上述的JVM栈、本地方法栈、PC计数器、方法区;其他则对应于直接内存;3 从线程运行视角来看,JVM可分为主内存与线程工作内存。Java内存模型规定了所有的变量都存储在主内存中;每个线程的工作内存保存了被该线程使用到的变量,这些变量是主内存的副本拷贝,线程对变量的所有操作(读取、赋值等)都必须在工作内存中进行,而不能直接读写主内存中的变量;4 从垃圾回收视角来看,JVM中的堆区=新生代+老年代。新生代主要用于存放新创建的对象与存活时长小的对象,新生代=E+S1+S2;老年代则用于存放存活时间长的对象。
2.如何监控和诊断JVM内存
- 可以使用综合性的图形化工具,如JConsole、VisualVM(注意,从Oracle JDK 9开始,VisualVM已经不再包含在JDK安装包中)等。这些工具具体使用起来相对比较直观,直接连接到Java进程,然后就可以在图形化界面里掌握内存使用情况。以JConsole为例,其内存页面可以显示常见的 堆内存 和 各种堆外部分 使用状态。
- 也可以使用命令行工具进行运行时查询,如jstat和jmap等工具都提供了一些选项,可以查看堆、方法区等使用数据。
- 或者,也可以使用jmap等提供的命令,生成堆转储(Heap Dump)文件,然后利用jhat或Eclipse MAT等堆转储分析工具进行详细分析。
- 如果你使用的是Tomcat、Weblogic等Java EE服务器,这些服务器同样提供了内存管理相关的功能。
- 另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GC日志等输出,同样包含着丰富的信息。
这里有一个相对特殊的部分,就是是堆外内存中的直接内存,前面的工具基本不适用,可以使用JDK自带的Native Memory Tracking(NMT)特性,它会从JVM本地内存分配的角度进行解读。
3.Java常见的垃圾收集器
- Serial GC,它是最古老的垃圾收集器,“Serial”体现在其收集工作是单线程的,并且在进行垃圾收集过程中,会进入臭名昭著的“Stop-The-World”状态。当然,其单线程设计也意味着精简的GC实现,无需维护复杂的数据结构,初始化也简单,所以一直是Client模式下JVM的默认选项。 从年代的角度,通常将其老年代实现单独称作Serial Old,它采用了标记-整理(Mark-Compact)算法,区别于新生代的复制算法。
Serial GC的对应JVM参数是:
-XX:+UseSerialGC
- ParNew GC,很明显是个新生代GC实现,它实际是Serial GC的多线程版本,最常见的应用场景是配合老年代的CMS GC工作,下面是对应参数
-XX:+UseConcMarkSweepGC -XX:+UseParNewGC
- CMS(Concurrent Mark Sweep) GC,基于标记-清除(Mark-Sweep)算法,设计目标是尽量减少停顿时间,这一点对于Web等反应时间敏感的应用非常重要,一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系统使用CMS GC。但是,CMS采用的标记-清除算法,存在着内存碎片化问题,所以难以避免在长时间运行等情况下发生full GC,导致恶劣的停顿。另外,既然强调了并发(Concurrent),CMS会占用更多CPU资源,并和用户线程争抢。
- Parrallel GC,在早期JDK 8等版本中,它是server模式JVM的默认GC选择,也被称作是吞吐量优先的GC。它的算法和Serial GC比较相似,尽管实现要复杂的多,其特点是新生代和老年代GC都是并行进行的,在常见的服务器环境中更加高效。
开启选项是:
-XX:+UseParallelGC
另外,Parallel GC引入了开发者友好的配置项,我们可以直接设置暂停时间或吞吐量等目标,JVM会自动进行适应性调整,例如下面参数:
-XX:MaxGCPauseMillis=value
-XX:GCTimeRatio=N // GC时间和用户时间比例 = 1 / (N+1)
- G1 GC这是一种兼顾吞吐量和停顿时间的GC实现,是Oracle JDK 9以后的默认GC选项。G1可以直观的设定停顿时间的目标,相比于CMS GC,G1未必能做到CMS在最好情况下的延时停顿,但是最差情况要好很多。 G1 GC仍然存在着年代的概念,但是其内存结构并不是简单的条带式划分,而是类似棋盘的一个个region。Region之间是复制算法,但整体上实际可看作是标记-整理(Mark-Compact)算法,可以有效地避免内存碎片,尤其是当Java堆非常大的时候,G1的优势更加明显。 G1吞吐量和停顿表现都非常不错,并且仍然在不断地完善,与此同时CMS已经在JDK 9中被标记为废弃(deprecated),所以G1 GC值得你深入掌握。各种垃圾收集器特点总结如下:
Serial收集器:串行运行;作用于新生代;复制算法;响应速度优先;适用于单CPU环境下的client模式。
ParNew收集器:并行运行;作用于新生代;复制算法;响应速度优先;多CPU环境Server模式下与CMS配合使用。
Parallel Scavenge收集器:并行运行;作用于新生代;复制算法;吞吐量优先;适用于后台运算而不需要太多交互的场景。
Serial Old收集器:串行运行;作用于老年代;标记-整理算法;响应速度优先;单CPU环境下的Client模式。
Parallel Old收集器:并行运行;作用于老年代;标记-整理算法;吞吐量优先;适用于后台运算而不需要太多交互的场景。
CMS收集器:并发运行;作用于老年代;标记-清除算法;响应速度优先;适用于互联网或B/S业务。
G1收集器:并发运行;可作用于新生代或老年代;标记-整理算法+复制算法;响应速度优先;面向服务端应用。
4.GC调优的思路
对于GC调优来说,首先就需要清楚调优的目标是什么?从性能的角度看,通常关注三个方面,内存占用(footprint)、延时(latency)和吞吐量(throughput),大多数情况下调优会侧重于其中一个或者两个方面的目标,很少有情况可以兼顾三个不同的角度。当然,除了上面通常的三个方面,也可能需要考虑其他GC相关的场景,例如,OOM也可能与不合理的GC相关参数有关;或者,应用启动速度方面的需求,GC也会是个考虑的方面。基本的调优思路可以总结为:
- 理解应用需求和问题,确定调优目标。假设,我们开发了一个应用服务,但发现偶尔会出现性能抖动,出现较长的服务停顿。评估用户可接受的响应时间和业务量,将目标简化为,希望GC暂停尽量控制在200ms以内,并且保证一定标准的吞吐量。
- 掌握JVM和GC的状态,定位具体的问题,确定真的有GC调优的必要。具体有很多方法,比如,通过jstat等工具查看GC等相关状态,可以开启GC日志,或者是利用操作系统提供的诊断工具等。例如,通过追踪GC日志,就可以查找是不是GC在特定时间发生了长时间的暂停,进而导致了应用响应不及时。
- 这里需要思考,选择的GC类型是否符合我们的应用特征,如果是,具体问题表现在哪里,是Minor GC过长,还是Mixed GC等出现异常停顿情况;如果不是,考虑切换到什么类型,如CMS和G1都是更侧重于低延迟的GC选项。
- 通过分析确定具体调整的参数或者软硬件配置。
- 验证是否达到调优目标,如果达到目标,即可以考虑结束调优;否则,重复完成分析、调整、验证这个过程。
5.happens-before原则
程序顺序原则——一个线程内保证语义的串行性;
volatile规则——volatile变量的写先发生于读,这保证了volatile变量的可见性;
锁规则——解锁必然发生在随后的加锁前;
传递性——a先于b,b先于c,那么a必然先于c;
线程的start()方法先于它的每一个动作;
线程的所有操作先于线程的终结;
线程的中断先于被中断线程的代码;
对象的构造函数执行、结束先于finalize()方法。
6.Java程序在Docker上运行有哪些问题?
- 如果未配置合适的JVM堆和元数据区、直接内存等参数,Java就有可能试图使用超过容器限制的内存,最终被容器OOM kill,或者自身发生OOM。
- 错误判断了可获取的CPU资源,例如,Docker限制了CPU的核数,JVM就可能设置不合适的GC并行线程数等。
- 从应用打包、发布等角度出发,JDK自身就比较大,生成的镜像就更为臃肿,当我们的镜像非常多的时候,镜像的存储等开销就比较明显了。如果考虑到微服务、Serverless等新的架构和场景,Java自身的大小、内存占用、启动速度,都存在一定局限性,因为Java早期的优化大多是针对长时间运行的大型服务器端应用。
7.Java注入攻击
注入式(Inject)攻击是一类非常常见的攻击方式,其基本特征是程序允许攻击者将不可信的动态内容注入到程序中,并将其执行,这就可能完全改变最初预计的执行过程,产生恶意效果。下面是几种主要的注入式攻击途径,原则上提供动态执行能力的语言特性,都需要提防发生注入攻击的可能。
首先,就是最常见的SQL注入攻击。一个典型的场景就是Web系统的用户登录功能,根据用户输入的用户名和密码,我们需要去后端数据库核实信息。假设应用逻辑是,后端程序利用界面输入动态生成类似下面的SQL,然后让JDBC执行。
Select * from use_info where username = “input_usr_name” and password = “input_pwd”
但是,如果我输入的input_pwd是类似下面的文本,
“ or “”=”
那么,拼接出的SQL字符串就变成了下面的条件,OR的存在导致输入什么名字都是复合条件的。
Select * from use_info where username = “input_usr_name” and password = “” or “” = “”
这里只是举个简单的例子,它是利用了期望输入和可能输入之间的偏差。上面例子中,期望用户输入一个数值,但实际输入的则是SQL语句片段。类似场景可以利用注入的不同SQL语句,进行各种不同目的的攻击,甚至还可以加上“;delete
xxx”之类语句,如果数据库权限控制不合理,攻击效果就可能是灾难性的。
第二,操作系统命令注入。Java语言提供了类似Runtime.exec(…)的API,可以用来执行特定命令,假设我们构建了一个应用,以输入文本作为参数,执行下面的命令:
ls –la input_file_name
但是如果用户输入是 “input_file_name;rm –rf/”,这就有可能出现问题了。当然,这只是个举例,Java标准类库本身进行了非常多的改进,所以类似这种编程错误,未必可以真的完成攻击,但其反映的一类场景是真实存在的。
第三,XML注入攻击。Java核心类库提供了全面的XML处理、转换等各种API,而XML自身是可以包含动态内容的,例如XPATH,如果使用不当,可能导致访问恶意内容。还有类似LDAP等允许动态内容的协议,都是可能利用特定命令,构造注入式攻击的,包括XSS(Cross-site Scripting)攻击,虽然并不和Java直接相关,但也可能在JSP等动态页面中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