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墨生太极真传:隐于《道德经 · 二十一章》中的内功心法
梅墨生太极真传:隐于《道德经 · 二十一章》中的内功心法
就内功而言,是求有东西,即丹田“有物”。这是元气。道家也称“抱元守一”。这是养生与技击的资本。
文 | 梅墨生
一门(千经万卷)道家文化,不外乎是一套返还之道与术。于哲学、美学是“返璞归真”,于养生、长生是“返本还元”。岂有它哉?!
道家尚道,不言而喻。然“道之为物,惟恍惟惚”——《老子》(《道德经》)所强名的“道”似乎离人生玄而且远。其实不然。古人云:道在日用。《道德经·二十一章》云: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究之,先贤之言,包涵文、史、哲、易,乃天人性命之大道之学。道家立言,正如《阴符经》所谓:“观天之象,执天之行。”先秦儒道之原始义,莫不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司马迁语)为宗旨。宋儒张载所谓之“为往圣继绝学”之绝学,即是孔子弟子很少听孔子所说的“性与天道”。秦汉而后,儒生开始穷经,而道士日渐炼丹,于是儒道本于一源之学术易帜而求。庄子之前感叹的“道术将为天下裂”,得以实现。儒士不断干政,外施用于社会,而道士不断修身,内求证于自身,分道扬镳了。
所谓性命天人之学,一直为道家所隐修而奉行,绵延不绝而传世。惜乎其不能接引下士(老子云: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也。)广传世人,因之,虽代有传人,而只是不绝如缕。矧乎今世,风尚习欧,以科学为拜物教,古学因之潜湮。
世有二十世纪太极大家李经梧,以师承兼自悟,曾传太极内功于世。他在传授我太极内功时曾强调:人的意念有能量。你只要照着做就行了,不要非问为什么、何以然,前辈就这么教的。——这不是对“道”的莫可名状吗?
在武、医、易家的思想体认里,“道”这个形而上的东西,是可以形而下的,宋儒即认为它即是“气”。道——理——气。修道即养气、练气。李经梧老师是太极拳家、养生学家,他教的太极内功当然是健身、养生为宗旨的。他重视意守,意守命门(后腰眼)、会阴(两阴中间)、丹田(脐后,或谓脐下三横指)。先意守命门,即神意关注这个部位,待其发热(能量聚集的效果)后,再意守会阴,经过一段时间有效果后,再意守丹田。太极内功十分重视丹田。丹田经意守后,逐渐积聚能量,而发热、而跳动、而旋转,则表明丹田有了东西。这个东西,不就是老子所说的“有象”、“有物”、“有精”、“有信”吗?然而它是恍惚难名状,却又明显可以感受得到的。当其气机发动,一阳来复,“甚真”!那是人体自身的元阳回复。元阳只有在静虚之极致才会出现。所以内功训练是在放松入静、神意专注中求之。但我要讲明,这个阶段不过是无中生有的初级,道自虚无生一气,又从一气分阴阳。无中生有的元气积聚,仍属有为法,属“易”之后天。经过相当时段的有为法训练,“道在有恒”——不断练习,它就恍惚而来了。真的能量(有信)积聚多了,便要运转河车,使之“督升任降”,所以是气运,而不是运气,但仍要微微用意。神意是丹功的火候。意念重了,火候过了,丹不焦了吗?意念轻了,火候不够,则丹又不结。所以太极内功,从本质上说,是道家内丹功的派生功法。
我们的人身一得出胎,即落后天。后天的人身为阴。只有练阴成阳,才能让阴身脱胎换骨,变化气质。我们练的是阳气。阳气足一分,阴气即少一分。阴气少一分,身体便轻一分,最后练至纯阳气。这是仙家功夫。通常的武术家练的是阴阳气,离仙家丹功还有不少差距。这种阴阳气的平衡是正常健康人。所以练对了的武术家,可以强身。但不是所有的武术家都能练对了,也有不少练偏了,所以有些有功夫的武术家也不怎么长寿。阴阳气练好的,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阴阳平秘”的人,已难得了。武术家如练对了,可练成丹田气。丹田气满,则进尔丹田内转,丹田开合,阖辟之机加以命门、夹脊之运用,能畅于四肢,神通于背,有浑圆劲儿,可以施运于人,增加技击力。可见,武术家与内丹家之所求、所修还不尽相同。
就内功而言,是求有东西,即丹田“有物”。这是元气。道家也称“抱元守一”。这是养生与技击的资本。但这还不够,进而要由有返无,所谓的炼神还虚、炼虚合道,才是究竟。有些人一开始即说练空了、练虚无,那是练不出功夫来的,也不能真正养生。
从有为法再求无为法,过程长短因人而异。总之,是要返还于无极,由有极而求无极;由后天而返还于先天。先天即合道的生命境界。
《周易参同契》所谓“委志归虚无,无念以为常”。无念念,当然是后来上乘境界,不可能轻易到达。但万丈高楼平地起,要从有为的丹田筑基开始是绝对不错的。
上述太极内功,是道家命功的初级,它也符合于老子《道德经》之旨,有心的读者朋友,不妨认真体会试行吧。
古人不会欺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