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田野营共同学习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民族志中的伦理

2018-01-03  本文已影响160人  wwwWo

当年读中县干部的时候,老实说确实没忍住“人肉”冯博士,想去了解“中县”到底是哪里。这也许是种猎奇心,但是中县是不是我的老家呢?这是不懂社会学研究方法时,一种原始的反映。

从第一期作业,到第二期甚至到第三期中,我确实想围绕社区保护地这一主题,对于过去在这一领域工作的反思。当然在田野营之前也是如此,在简书上围绕这一主题我大概发布了9篇文章,不过基本上是正面的。或者用论文写作的方法,对概念进行描述。

但是到了田野营,我更希望是负面的,如何去阐述工作中的问题,去对实际工作中的困惑进行“鞭尸”。

对于此次民族志的写作而言,我想过尽量去融合不同项目地点的背景,不同人物但是同一人物类型的信息,尽量抽离个体的问题。对于我优势而言,我的项目地点很多,甚至对于其他机构的项目地点也有所了解。但是这种融合依然也困难,所谓权力的关系,通常会在冲突过程中而显现,如果融合那就需要构建一个新的冲突来拟代,那该如何构建?构建中造成的失真如何处理?

最终我放弃了尝试,为了完成作业的按时提交,用更为真实的信息来完成此次结果。于此同时,补充了地图、空间结构图、人物关系图作为我喜欢的阐述关系的角度去完善民族志的表达。

与此伴随的困难时如何展开讨论的问题,写作本身的目标就是要进行讨论,解读而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次作业其实伴随着两轮公开,一轮是作业成绩公布时,我转发给我们自己机构的工作人员和田野营的同学;一轮是田野营公号的发布。前者其实是封闭圈子,我的确也嘱托了不要转发,但有趣的是并未形成讨论;后者是开放圈子,转发来自于我认识但不熟悉的人。唯一收到的反馈是“广西没有金丝猴呀”。

金丝猴恰恰是我的虚构,因为我一直在犹豫如何不让人变得像“阅读中县干部的我”一样。我一直在想去替代真实,换个名字等等。但是这我觉得这只是低级的手段。

我一直很忐忑到底应该如何去修饰?会造成不良影响吗?会被过度解读吗?我写的是否符合事实?我写的问题是否在被准确描述?我是否在逃避我的责任?也许按照伦理学要求,我该先去拿到知情同意书,那么该如何去拿?直接文章给知情人看?也许我该拒绝转发和发布的要求?

对于中县干部而言,最后到底因为这篇博士论文产生了影响了吗?好像在六年后,对于这篇论文的讨论已经悄无声息。时至今日,仅仅是在讨论学术伦理问题时,再会把它拿出来。

但是确实困惑我的是,真实和虚构的边界在哪里?学术讨论和公众视野的边界在哪里?朋友圈的边界在哪里?

也许民族志从一开始作为殖民者的工具时,它天然的可以回避这个问题,殖民者和被殖民者是两个语言、地域不同的圈子;对于学术研究而言,学术圈又是个极小的半封闭圈子,非研究者的研究人员和研究对象依然是两个领域;但是,对于NGO而言,它的传播到底是个封闭的还是开放的,它的伦理边界在哪里?

也许对于我而言,写完之前的作业,并不是民族志练习的结束,而恰恰是开始。

另外补记,非常感谢另外一位非田野营同学和机构同事的朋友,真正收到作业最多的切实的建议是他,他是社会学硕士。


参考文献:  http://mp.weixin.qq.com/s/zSnpO7AeKNVwruOyO7g3KQ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