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青年 | 即便生活充满了无力,我们也要在孤独中享受奋斗
一
千万不要在白天睡觉,即便你昨晚一夜通宵。
骗一下自己吧,就当你昨晚睡了,记忆被偷走了。然后,在下一个夜幕来临的时候,对着生物钟面不改色,按时入睡。
若你在白天睡觉,等你傍晚醒来,待在黑漆漆的屋子里两眼注视天花板,最可怕的是,你会有一种被全世界抛弃的感觉。
一个人,一个“空巢”。
“空巢青年”,还记得第一次看见这个词时,还在和朋友调侃,谁特么造出的这么个惨绝人寰的词啊。我迅速百度,“空巢青年”,指的是在大城市奋斗打拼的年轻人,他(她)们远离故乡、亲人,租房,独居,缺乏感情寄托,没有家庭生活。如此对照来看,似乎我很符合定义,也似乎,社会新人类(学生或初入社会)皆在此范畴里。
我脑袋迅速运转,“空巢青年”应该是在客观描述一类人,应该不是个贬义词,相对于“空巢老人”被动承受的孤独,我们更多是一种主动的选择。
这么一来,我都被自己的想法给逗笑了。
第一反应是对号入座,第二反应是在身边寻找同类,第三反应是确定褒贬。
也许最怕,是怕孤零零一个人反抗这个世界吧。
二
媒体说:某种意义上,“空巢青年”就是新时代语境下的零余人。
他们离开故乡来到繁华的大都市,这城市里有权力、名声、财富、美貌和才华的传奇,有摩登建筑、车水马龙、舞榭歌台、横流物欲,有国际化面貌、最多最好的资源……
然而,这一切与他们无关。
他们是这个繁华都市里多余的那一个,形单影只、茕茕孑立、一无所有、无所作为。
城市越是喧嚣、人潮越是拥挤、成功者的故事越是传奇,越是映衬出他们的孤独、艰辛以及虚妄。
多么悲伤的一段话啊,透露出太多的无奈。
挣扎许久,你是会发现,我们年轻人既深感孤单又身负重担。
你也会发现,压抑和焦虑似乎从未和年轻人说过再见。
时而有之的,那种被全世界抛弃,那种心里空荡荡的不安,依然存在。
时而有之的,面对不如意,面对时间消逝,那种从心底莫名而生地无力感,依然存在。
就像“高房价、大城市病,社会不公,阶层固化……”有多少人为其呐喊,只是,你愈反抗愈无力,然后倒逼着你去适应。
只是我想,60、70、80年代出生的人,他们年轻的时候也曾无力过,《焦虑时代》这本书就是诞生在那个年代呀!社会何曾公平过,人生又如何能不感到无力?别太纠结,哪怕希望渺茫,路径坎坷,只要还没堵死那就不是绝望。
你也许会笑,瞧,院哥又要给我们灌鸡汤了。
我不是教你认命,我是想告诉你接受,接受它,接受与生俱来的不公,接受它,接受改变不了的无力。我也不是在教你妥协,我是想告诉你别放弃,没有真正活过的人,都没有资格谈论死亡,没有拼过闯过试过的人,也就没有资格面对失败。加缪说“除了没用的肉体自杀和精神逃避,第三种自杀的态度是坚持奋斗,对抗人生的荒谬。”
更何况,除了奋斗,我们,别无他法。
更何况,你我作为“空巢青年”,本身就是主动选择背井离乡。
所以我知道,大家已经在行动了。
三
除了无力,“空巢青年”这个词还有一个关键信息,那就是独居。
知乎上有人说,“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立黄昏。”
还有人说,“在沙发上看电视睡着了,醒了发现一切如旧,没人给我盖被子,没人关电视……”
有人看到这样的话立马哭出声来。我不想说别哭,我想说我懂。这样的生活,无人陪伴,听起来确实有些难过。
前俩天乘坐出租车,广播里还在说民政局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五千多万的人过着“一个人”的生活。而在20-29岁的青年已有两千万。都说,社会高流动性是独居现象的起因。
不同于父辈们那时的集体主义年代,我们这代人就像是孤岛,坐落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只是于我,我从来不觉得一个人有什么不好。而且,“一个人”也从来不等同于“单身狗”。
孤独是生活的常态。
当习惯了孤独,习惯了一个人,那些猝不及防似乎也就与我无关了。
年末工作有些繁忙,经常深夜回家,无人言语,只看到被两只猫搞乱的客厅,一边数落,一边收拾,做一名合格的铲屎官。然后倒一杯牛奶放进微波炉加热,趁这个空档洗个澡,再把衣服塞进洗衣机,麻利地躺在床。有时候也憧憬家里有一个人亮着灯等你,迎你回家,替你拿着刚脱下的外套,问一声,外面冷吗锅里熬了汤要不要给你盛点?紧接着,闻着缭绕地檀香,在舒缓地音乐声中,看看自己,立马释然。
想到平时,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吃烧烤,一个人逛展,一个人游历……
一个人,其实也挺好。好到甚至还有些微的迷恋。
在没有遇到对的人之前,单身生活的质量似乎比婚姻生活更高。
也有可能,即使遇到对的人,也是这样。
四
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还有相对更多的自由,我们还有足够的机会去实现那看起来希望渺茫的未来。
即便生活充满了无力,我们也要在孤独里享受奋斗。
你不只是空巢青年,你是和这个时代战斗的英雄。
你也不是单枪匹马,成千上万的我们会和你一起。
愈是无望,愈要坚定,愈不能彷徨!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8068/f56f45f0c0165ff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