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专属消零读书

725丨如果你会读出声音的话

2021-09-28  本文已影响0人  Andylee

《脱腔》是《阿城文集》中的第七册,也是最后一册。单说《脱腔》这个书名,耐人寻味。阿城说中国老百姓久经沙场,无论生灭,总能留下入骨的言语。阿城的遣词造句,也往往是谈笑间在骨头上动刀。“脱腔”这个词,类似。

可是,“腔”是什么呢?腔这个字,有好几个意思。腔指的是动物身体内中空的部分,比如腹腔、鼻腔、口腔、胸腔;腔还指的是曲调,比如昆腔、荒腔走板;还指的是说话的口音、语气和声调,比如腔调、装腔作势;也还指的是说话,比如帮腔、搭腔。从常用的角度来看,腔字更多的是用在语气和声调上。读书时读出声来,就会带着腔,自己的腔和别人的腔,混在一起。读到用情时,也能发现自己发出的声音里有别人的腔调,误以为是自己的言语。书一放下,就打回原形,你是你,他是他。

但“腔”不是拟声词。不是一声响之后,归于寂灭。只要说话,就有腔。到了现在,文字也渗透着腔调。比如下面这一句:

“在这个春暖花开、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们召开了一次胜利的大会…..”

在胜利的大会面前,“倒春寒”是不允许的。也不允许出现失败。在这样的句式中,潜在的意思就是天时、地利、人和聚在一起,胜利和说话的人始终站在一起。类似这样的语句,是现在通行的范式。不这样写,等着好看。

这样的句式,人读得多起来,就都学会了。形容词和副词的广泛使用,让何人、何时、何地、何事这样的写法显得逊色了。就好像主人家喜欢用蓬荜生辉一词迎客,客套话,窝心。真心话,费神。鲁迅先生的文字在这方面吃尽了苦头。

在日常所见的各种行文中,类似这样的例子枚不胜举。一件简单的事,套着不合身的衣帽。阿城想说的“脱腔”,想必指的就是这个,脱去这个腔,简称脱腔。腔调就像脱衣摘帽,衣帽俗称行头,易穿不易脱。大家都穿着,你脱了,穿什么?再者一说,和大家穿的不一样,不仅是勇气的问题。这样比较扯得有些远了。

还是回到文字上的腔调问题。

阿城的《脱腔》一书的内容编撰有些杂,杂七杂八地收录了阿城文字的边角余料,闲文、闲聊、对话收录起来。其中比较大的一篇是《苗族传统图案与上古文明》,就像不知名的小山间猛然长出了一座庙。从个人阅读体验上来讲,《阿城文集》中记录的阿城闲谈内容要比其他正儿八经的文字更加耐看。阿城谈话时用的“腔”就藏在这些谈话记录中。腔调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日常所用而不为人所知。“腔”的形成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熟悉它,却未必能明白它是怎么来的。但我们得知道它的存在。

阿城说的腔和语言、文字相关。倒是让我想起另一个话题,那就是中文的美。唐诗宋词之美大家都引以为豪,但事实上,唐诗宋词是我们的前辈创造的,我们还没有创造出超越他们的美来。在这一点上,每当我们品鉴诗词时,多少有些汗颜。能背诵是好事,能写出更好的,或许才能与李杜对谈。川端康成有一篇演讲名为《日本的美的美》,翻译上有些拗口,不过可见他的雄心。在中文的美感上,我们做的还不够。阿城的《脱腔》从另一个侧面来看,说的是中文的语言和文字如何走向美。不过他说得狠了些,脱下一件,才能穿上另外一件。

语言和文字的腔调,不是一个特别容易说的话题。“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实话实说实在是太高的要求”。腔是一个泛指,有一个相对简单的辨识方法,那就是看形容词的使用频率。形容词少,判断语谨慎,大概会比较接近实话实话。这样的话,接受起来,需要一个过程。因为它素。

阿城的文字,要素读。

=============================================

每一本书都在等待它的推荐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