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黑黑
![](https://img.haomeiwen.com/i1846060/61aa3440ce21c496.jpg)
兜兜转转,又回到了这座小城。
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有一条狗,有北方的冻,还有心安。
连续坐7小时的高铁,下了高铁又乘坐了半个多小时的出租车,钥匙拧开房门的那一瞬间,竟然忘记了疲惫,半个多月不在家,要先收拾整理一下,因为等会儿宠物店老板会送狗子回来。
我不知道该怎么来界定我的生活,既没有大家眼里的中规中矩,也没有想要的惊世骇俗,有时候,我都迷茫,就像看到文博士朋友分享2022年的读书记录时问她的:“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她回我:这得问胡适。
休息的这段时间,爱上了看纪录片,大多都是关于生活、书籍,偏爱这类题材的作品,大概是我想成为那样的人,终究成不了那样的人吧。
很多时候,我并不是一个特别积极乐观的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我特别的阳光大方,谁知道我常常过得有多扭曲,打扫卫生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PUA”,我一定是自我PUA最歹毒的人,所以时常过得失望,失望事,失望人,一瞬间,下头。
“大概是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所以更多了许多前行的勇气吧!”当听到胡歌念出这句旁白的时候,内心突然有了很强的共鸣,脑海里不住的有一个声音在不停的说对对对对。
我特别害怕有执念,一旦念起,就难以轻易的放下,然后需要自己付出很多的努力、辛苦,使得自己很累,却又难以割舍,我是觉得是一种折磨的,本身在坚持执念的这个过程就很艰辛的,首先家人是难以接受的,朋友是不理解的,在实现执念的这个过程又是极其孤单的,自讨苦吃,形容得不能再贴切准确了。但是你让我放下,我又是不甘心的,所以是真的苦。
苦还不能喊出来,没有人理解你,理解你的人又觉得你是自作自受,冷哼一句: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作。对,作,形容得不能再精准了。
好在我脸皮厚,你说你的,我做我的。
这一点,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从小父母对我的疏于管教,我自个儿倒也是乐得自在,也全是安分守己、勤勤恳恳的生活了,虽然挣不到什么钱。
在北方一年半,厨艺精进了不少,人变得迷之贤惠。这边的饮食,着实是吃不习惯,不得已三天两头的钻厨房了,倒是省了一大笔外卖费。
老于,确实是老于了,认识了好多年,那个时候还是小于,随着年龄的增加,同样的事情,看法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时间留给人的痕迹不仅仅局限于年龄,还有认知的转变。什么事情就不多说了,我自个儿闷了。
搞笑的是,我刚端上碗,他就打来电话,知道我在吃饭,还一个劲儿的催促我快吃,不要耽误了和他说话。其实我心里想的是,他耽误我看纪录片,影响我思考了。
不得不说,老于其实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我从来不当他面夸他,总觉得有点难为情,主要是夸了他,他也一副与我无关的样子,我也就不自讨没趣儿了,不过还是很想读读老于的文字,可是他就是不写,这让我很烦躁,还自己不写,一个劲儿的劝我继续写,别停下来,可是他可知道我写得有多么的狗屁不通。
是的,我经常写又经常停,是因为我一直对自己写的东西不满意,我嫌弃我的认知过于肤浅,这个时候,老于说“觉得自己写得肤浅,是好事儿,说明你在进步。”你看,站着说话不腰疼,无疑了。
《但是,还有书籍》这部纪录片,每个故事虽然只有十几分钟,但是精炼的讲述了故事人个性化的执着、认知,特别是讲述梁鸿的梁庄,所有的故事都围绕着梁庄,笔下都是普普通通的梁庄人,但是她的认知是深刻的,对梁庄中发生的故事,梁鸿保持着她独有的敏感,也是我没有的,这就是差距。
虽然跟老于辩驳许久,但是可以明白的是,无论是肤浅还是深刻,都应该继续写,反正写出来的文字都是为了记录生活,准确的说是为了记录下“此时此刻”的感受,不需要取悦谁。
特别是当前自媒体发展繁盛的今天,回看2015年至今,7年,文字的记录是恒久的,虽然我总是躲躲藏藏的写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恐惧在敲门,勇气打开门,门外什么都没有。”我换了很多的笔名写文字,究其根本,是我恐惧自己,无法直面自己的内心,不敢接受自己的肤浅。
包慧怡说:“人的情绪是很不稳定的,频频崩溃都是很有可能的,但在这意义上,翻译确实是能够稳稳地托住你,它像疾风暴雨之间的一个港口一样,它可以承受住你的那一切,给你一种像体力劳动一样的安心。”
想想自己前几年白天工作,晚上躲在房间里伏案学习的情景,不就是这样吗?一次次崩溃,然后又边抹泪边继续总结这道题为什么错误,是知识点不熟悉,还是粗心出错。最浮夸的是晚上加班到十点,回家了都要栽进房间学习一会儿,不然就觉得很愧疚,对不起自己,没有珍惜时间,其实说到底,做这些事情,不就是图个心安吗?
所以,也没有那么多理由解释为什么这个时间不回家,偏要千里来到这里,因为这里心安啊。我算是活得比较自我随性的一个人,想做什么,就必须要做,一刻都不能耽搁,当然,我不想做什么,也会奋然不去做什么。
有时候觉得自己活像一条狗,有点可爱,又有点不懂人话。
听那么多干什么,多做点喜欢的事情,有什么不好。
至少,我只想活得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