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手把手教你当作家——重读《早晨从中午开始》
《早晨从中午开始》是路遥关于《平凡的世界》的创作随笔,全文只有5万多字,却是送给学习写作者的通篇干货,也是留给读者解读、剖析《平凡的世界》的手术刀,更是人们了解路遥,走入路遥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
这篇随笔是路遥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写就的,距离他去世的时间不过大半年。
01 写作者应该建立自己的文学观
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
路遥的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这句话里有情怀,有担当,有坚持,也有一丝批判。
路遥的文学观,是他对自己作品的定位和要求,同时也直接反映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路遥对于写作,有一种非常朴素的认识,他管写作叫“劳动”。
劳动,这是作家义无返顾的唯一选择。
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更为充实。
在《人生》获得广泛的社会影响后,在很多人看来,路遥已经很难再逾越这个高度,甚至有资格可以躺在过去的成绩上吃老本了。可是他在“冷静而清醒的对自己已有的创作做出检讨和反省“后,在经过“无数个焦虑而失眠的夜晚”和“激烈地思考和论证”后,却“决定要写一部规模很大的书”。
他对当前的文学形势做了认真、独立而清醒地分析和批判。面对当时国内的文学环境,他决定“干脆不面对文学界,不面对批评界,而直接面对读者。”因为只有“读者永远是真正的上帝”。他对自己“理智却清醒地提出警告:不能轻易地被一种文学风潮席卷而去。”
路遥的创作态度极其严谨,在写《平凡的世界》之前,他还没有“写长卷作品的经验”。于是,他用了大约三年的时间,做了认真地思考和大量的阅读。
02 当一个作家,是离不开阅读的
正如路遥所说:“对于作家来说,读书如同蚕吃桑叶,是一种自身的需要。”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也可以对路遥的阅读习惯管窥一斑。
一是大量阅读,交叉阅读。仅仅为了《平凡的世界》的创作,路遥就“曾列了一个近百部的长篇小说阅读计划,后来完成了十之八九。”交叉阅读,则是他多年形成的阅读习惯。
二是有脉落、有目的地阅读。在大学里时,他就“在欧洲文学史、俄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史的指导下较系统地阅读中外各个历史时期的名著”,这帮他建立了比较广阔的文学视野。
同时,他“钻进阅览室,将中国建国以来的几乎全部重要文学杂志,从创刊号一直翻阅到文革开始后的终刊号。”这些阅读,“实际上也就等于检阅了一九四九年以后中国文学的基本面貌、主要成就及其代表性作品。”
四是读得杂,兼收并蓄。在上述阅读的基础上,他还读“理论、政治、哲学、经济、历史、宗教著作等等”,甚至包括养鱼、养蜂、施肥等各行各业的各种知识小册子。
书读得越多,你就越感到眼前是数不清的崇山峻岭。在这些人类已建立起的宏伟精神大厦面前,你只能‘侧身西望长咨嗟’!
路遥的阅读,是带着专业目的去进行的。
在“咨嗟”之余,我开始试着把这些千姿百态的宏大建筑拆卸开来,努力从不同的角度体察大师们是如何巧费匠心把它们建造起来的。
03 创作一部长篇要怎么做
为了写作《平凡的世界》,路遥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首先是精神和心理方面的准备。路遥在下定决心写《平凡的世界》前,自己和自己先来了一场对战——是就着已有的成绩,“在文学界混一生”?还是“再一次踏进冰天雪地进行一次看不见前途的远征”?
当时路遥的压力非常大,他说“我不敢奢望这部作品成功,但我也是‘失败不起’。”因为“这部作品将耗时多年”,“如果整个的失败,那将意味着青春乃至生命的失败。”
动摇是允许的,重要的是最后能不能战胜自己。
为此,他专门回到故乡的毛乌素大沙漠去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最终他在“精神上获得了大解脱、大宁静”。
沙漠中最后的“誓师”保障了今后六个年头无论多么艰难困苦,我都能矢志不移地坚持工作下去。
路遥首先确定下了这部作品的框架——三部、六卷、一百万字。之后,他就开始了大量的阅读,阅读让他对自己的作品有了清晰的定位。经过认真而慎重地思考,他最后确定了“用现实主义手法结构这部伟大作品”的思路。
写作方向确定之后,路遥就开始了事无巨细的各项准备工作。
一是“准备作品的背景材料”。作品初步设计的时间跨度是从一九七五年初到一九八五年初。为了“掌握这十年间中国(甚至还有世界——因为中国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它是世界的一员)究竟发生过什么”,他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查阅了十年间的报纸——逐日逐月逐年地查,并随手在笔记本上记下某年某月某日的大事和一些认为‘有用’的东西。”
巨大的工作量下,是机械性的劳动。“手指头被纸张磨得露出毛细血管,搁在纸上,如同搁在刀刃上,只好改用手的后掌(那里肉厚一些)继续翻阅。”
二是“到实际生活中去,即所谓‘深入生活’。”
我提着一个装满书籍资料的大箱子开始在生活中奔波。 一切方面的生活都感兴趣。乡村城填、工矿企业、学校机关、集贸市场;国营、集体、个体;上至省委书记,下至普通老百姓;只要能触及的,就竭力去触及。有些生活是过去熟悉的,但为了更确切体察,再一次深入进去——我将此总结为“重新到位”。有些生活是过去不熟悉的,就加倍努力,争取短时间内熟悉。
为了写好孙兰香的大学生活,他到西北工业大学去实地采访。甚至为了了解省委书记的日常生活,他还在熟人的帮助下,趁只有保姆在家的机会,到省委书记家进行了一次“特工”方式的“刺探”。
04 写作是艰辛的劳动
在这篇创作随笔中,路遥回忆了《平凡的世界》从写作前的准备到创作结束的整个过程,其中艰辛,难以言表。
作家往往就是这个样子。这是一种并不潇洒的职业。它煞费人的心血,使人累得东倒西歪,甚至像个白痴。
痛苦。不仅是肉体上的,主要是精神上的。
他放弃了常人的生活,躲到偏僻的陈家山煤矿去写第一部的初稿。他用坚强的意志克服了写作中的孤独、寂寞,尤其是身体的病痛。不得不说,《平凡的世界》几乎就是路遥用生命写就的。
他在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第二部之后,身体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经过治疗后,稍有好转。无论从身体的健康需求,还是亲朋好友的期望,最起码应该休息一年后再继续写作。可是他认为“如果停下来,这种情绪上的大割裂对长卷作品来说,可能是致命的。”此外,他还有一种源于“宿命”的担忧,担心自己的这部作品,会像曹雪芹的《红楼梦》、柳青的《创业史》一样,因为“某种突如其来的变异”,成为永远的遗憾。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在生命健康和完成作品之间,最终选择了后者。
完成!这就是一切。在很大的意义上,这已经不纯粹是在完成一部书,而是在完成自己的人生。
我常常想,路遥如果能够悠着点“劳动”,会不会活得久一些。当年如果他选择休整一年后再继续写第三部,或许就不会英年早逝。可是如果那样,《平凡的世界》还会是现在的《平凡的世界》吗?可惜世间万事,又哪里有那么多的如果。
05 写作技巧
在这篇文章中,路遥也提到了很多写作中的技巧,或者说是他的写作心得。
关于长篇小说的开头
路遥认为越是高手,在大规模作品的开头,叙述往往越平静,越不动声色。
所以,他对《平凡的世界》的设计为:
不仅开头要平静地进入,就是全书的总布局也应该按这个原则来。三部书,应该逐渐起伏,应该一浪高过一浪地前进。
关于小说中人物的出场安排
路遥认为长卷作品所谓的“开头”,主要是解决人物“出场”的问题。
人物高明的“出场”都应该在情节的运动之中,而且应该让读者一开始就应该进入“剧情”。让人物的登场随情节的发展自然“亮相”,而不是专意安排的。他认为“作者一开始就应该躲在人物的背后”,而不是像“报幕员”般地把人物介绍的读者。
另外,他认为“在长卷作品中,所有的人物应该尽可能早地出场”,尤其是一些次要人物,更应该早一些出场。这样,靠“东鳞西爪”地“点点滴滴的描写”,就可以完成的他们的“造像”。“让他们早点出现,就可能多一些丰满。”
关于故事情节的设置
惊心动魄的情节未必能写成惊心动魄的小说。作家最大的才智应是能够在日常细碎的生活中演绎出让人心灵震颤的巨大内容。而这种才智不仅要建立在对生活极其稔熟的基础上,还应建立在对这些生活深刻洞察和透彻理解的基础上。我一再说过,故事可以编,但生活不可以编;编选的故事再生动也很难动人,而生活的真情实感哪怕未成曲调也会使人心醉神迷。
长篇小说情节的择取应该是十分挑剔的。只有具备下面的条件才可以考虑,即:是否能起到像攀墙藤一样提起一根带起一片的作用。一个重大的情节(事件)就应该给作者造成一种契机,使其能够在其间对生活作广阔的描绘和深入的揭示,最后使读者对情节(故事)本身的兴趣远远没有对揭示的生活内容更具吸引力,这时候,情节(故事)才是真正重要的了,如果最后读者仅仅记住一个故事情节而没有更多的收获,那作品就会流于我们能常常所说的肤浅。
关于文章的细节
一座建筑物的成功,不仅在总体上在大的方面应有创造性和想象力,其间的一砖一瓦都应一丝不苟,在任何一个微小的地方都力尽所能,而绝不能自欺欺人。偷过懒的地方,任你怎么掩饰,相信读者最终都会识别出来。
我知道占有的生活越充分,表现生活就越自信,自由度也就会越大。作为一幕大剧的导演,不仅要在舞台上调度众多的演员,而且要看清全局中每一个末端小节,甚至背景上的一棵草一朵小花也应力求完美准确地统一在整体之中。
写作者的立脚点
作者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上,真正体现巴尔克扎克所说的“书记官”的职能。但是,作家对生活的态度绝对不可能“中立”,他必须做出哲学判断(即使不准确),并要充满激情地、真诚地向读者表明自己的人生观和人性。
二十四年过去了,那时的我初读巜平凡的世界》,读完后内心澎湃不已,迫切地想去了解、认识那只下了“鸡蛋”的“老母鸡”,到处搜罗了路遥的其他作品来读,于是读到了这篇《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完,对路遥除了满心的仰慕,就是对他英年早逝的无限惋惜。
而今,我已经走到和路遥写作此文时相同的年纪,再读此文,除了上面关于学习写作方面的种种收获,也觉得一下子读懂了路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