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道德经》的门之“无和有”
如果说《易经》的门户是阴阳,懂了阴阳再学习十翼、卦名、卦象就降低理解难度了,那么学习《道德经》的门户在哪?
这几天我把几个版本的《道德经》放在一起对比着看,从前言、绪论到目录,包括老子生平、当时代论坛,后来分析本书的的简历都看了,总算找到门了,推开门,我走进道德经。
经过分析和理解,我发现《道德经》的门户有递进的三个,这次先聊第一个,也是最核心的。(不当之处请指正)
大象无形,此处无声胜有声。 核心是“无”
正如风,没人看到,却发挥了无比巨大的力量,你瞧瞧这几个词“党风、家风、民风、校风、学风、师风---”,虽无形却力量无尽,道德经强调的是无形,是精神世界。有形的东西我们都看得到,金钱、美女、房子,而道德经在引导我们去关注无形。提醒我们看事物不要追求看到的物质世界而忽略精神世界。
第一章就明确指出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为什么呢?因为名可名非常名。名是语言和逻辑,是有局限性的,用语言和逻辑来讲道,道也就有了局限性,道虽然强调无形,但不依靠形象还是无法领悟的。所以任何事物都有“无”和“有”两个方面。真是神奇呀,古人怎么说怎么有理。这就是哲学的起源,矛盾对立统一形成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所以啊,人要看开些,正如那个生了两个女儿的老太太,下雨天焦虑:“晒盐的女儿生意不好做啊。”天晴时忧郁:“卖伞的姑娘没生意喽。”但是反过来想呀,世界就是这么奇妙。事没变,思路变了全解决了。所以可以借用形象来领悟,但不能说领悟到的就是道,一说“道”就小了。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是精神世界,有是物质世界。这两个是事物的两面性,所以我们观察事物就要从无的角度观察它的妙处,从有的角度观察它的边界,“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对这句话的理解我想起前不久发生的一件令我尴尬到气的事。前不久逛商场,遇到一个小孩,他们看见我先是一惊,然后抬起胳膊指着我跟家长说:“诶!这个人我认识,是我们学校的老师啊!”好么!我瞬间石化,差点气背过去,就跟我是小偷被当场指认了一样。这要是我家孩子直接打掉他的手臂:“去跟老师问好!”当然了,有我这种教育观的人也不会有这样没规矩的孩子。第一次不知深浅就教育了也不会有今天,好吧,就算出现了尴尬之事,家长应该立刻抓住孩子的手迎上来:“老师,您好!”。好家长用行动教啊。但是他妈妈回头看了我一眼,毫无表情继续向前走,嘿!我这暴脾气!
教育真是大学问,自古有孔子办学,有孟母三迁、有岳母刺字,家长的言传身教与学校教育应该合力而为。
道德经值得每个年龄的人认真阅读,小孩子要背下来,洋洋五千字没问题的,我这两天还背下来三章呢。好文值得认真学,学一辈子,我相信每次学都有新的领悟和收获。
![](https://img.haomeiwen.com/i26246831/6011f190f68fceac.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