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女子高校两学生合谋杀害男老师,事情起因让人大跌眼镜
日本私立清华女子高等学校接连发生两起命案,两名男性教师被害,警方调查多日,依然无果······
如果你以为上面所述是则社会新闻,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这是出自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江户川乱步奖获奖作品《放学后》中的情节。
《放学后》《放学后》属于校园推理,但是又迥别于市面上常见的针对初中、高中学生读者的作品,人物情节更为贴近现实。正如东野圭吾自述:一般的校园推理中,高中生常表现比刑警还厉害,成年人扮演的也多是丑角。我并不想写样的作品。老实讲,我很讨厌这类小说,读也读不下去。我想写的,乃是能够彻底成为大人读物的校园推理小说。
东野圭吾书中,女生宫坂惠美在房间自慰时被两名男老师从外面偷窥,羞愤之下,企图自杀,后被同学杉田惠子阻止。之后的宫坂惠美每天都生活在羞耻焦虑之中,感觉自己时刻都在受到两个老师”视线的强暴“,又起了自杀的念头。杉田惠子劝说,该死的应该是那两人,而不是她。在杉田惠子的计划和帮助下,惠美毒杀了那两名老师。
当初获奖时,评委之中就曾有人提出质疑,认为“杀人动机缺乏说服力”。
然而,所谓动机,虽然总体来说有其共性,但是落实到个案上却是五花八门,有时,即便是一个眼神,一句玩笑,都能引发犯罪,就像电影《基地疑云》中所说的:杀人需要什么理由?有些人杀人就是心血来潮。书中亦曾提到:如果有人只因为一点小事就对你抱持好感,当然也可能有人会因些许小事而憎恨你。
何况,本案的凶手可是两个涉世未深、正值青春期的女高中生(前岛曾说:我以为她们是成年,却意外地发现她们和小女孩没两样,然而她们又会惹出不逊于成年人的问题),当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当“美丽、纯洁、没有虚伪之物”被剥夺,她们将会不顾一切。如此一来,杀人动机不仅成立,而且有其社会意义。
故事最后,前岛中刀倒地,生死未明。作者以开放式的结局收尾。
其实结果无非两种。一是,前岛死亡,警方立案调查,最终查明真相,前岛之妻和其同伙被捕;另一种情况是,前岛活了下来,对警方隐瞒真相,之后再设法弥补裕美子,或是二人离婚。
个人偏爱后种结局。从前岛最后的心理活动可以看出,虽然他知道是妻子要杀自己,但是对妻子的所作所为并不怨恨,而且不愿妻子因为此事背受牢狱之灾(在痛苦中,我想:能让裕美子杀死我吗?答案是:也许应该被她所杀!我没有给过她任何东西,甚至一直都是从她身上予取予求,更夺走了她的自由、快乐,以及孩子······但是,我不能死。即使我死在这里,也不会留下什么,只会让裕美子成为杀人凶手而已!)。柏油路上,前岛一直等待有人路过,”如果只是等待,我还能够做得到“。
《放学后》在故事结构和叙述方式上均采用了多线手法,增强了案件的复杂程度和小说的可读性。
早前,我觉得”放学后“这个书名起的很好,既突显作品校园推理的属性,又点出了案发地点在校园之中,也暗示了前岛周围的杀机表面上出自校园,实则源自校外的结局,不过,当得知《放学后》的题目,取自东野圭吾去金泽旅行时车站附近一家咖啡馆的店名时,我就只能呵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