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在哪里——偷懒的底层逻辑学法
近一年多时间,在得到上订阅了三四个专栏,私下里自己也看了几本书。作为一个业余学习者,平时工作也忙,学习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常事。但因为工作性质属于靠时间的那种,所以有很多零碎的时间可以看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没事琢磨下专栏里的内容。在同事眼中的评价中就有了个“经常发呆”的评价。
我哪是发呆,但也懒得解释。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在尝试了各种学习的方法后,突然意识到,很多人也看了很多书,读了很多专栏,鸡汤文,为何在现实中还是没有任何变化?如果转化不了现实,学习的意义在哪里?如果你要学习一个东西,在还无法转化为行动的时候,如何知道学的东西有没有好处呢?
所以我就在脑海中设想一个模型,一个专门的知识体系,就像是一个城池,城池的里面的分类知识分门别类,在多年的优化中各司其职,有些你看到的文章,或者鸡汤文,就像里面一个部门的内部文件,乍一看哇,好牛,但却发现没什么用——当然没用,把一个导弹部件给你你就能拿来轰炸了么?你看到的,都是某个体系知识里的一部分,单单这一部分,是没有办法对现实有什么本质改变的。
那就没有办法了么?要学会一个东西,非得像上学那样拼命啃书本么?
也不用。
虽然给你导弹部件对你没有任何用处,但古人也没有这些先进知识,不也做出了导弹么,做出的导弹还有个名字,叫烟花。对,对古人来说,先进的部件没有用,简易的烟花却也是有杀伤力的。不信你拿个山炮试试。
这其中区别在哪里呢,其实聪明的小伙伴早就能明白。那就是知道原理嘛。就像刚才说的知识的城池,如果你想占领它,不是拿着一个本城池的地图就完事的,你要知道我们很容易忽略一个最基本的问题:
门在哪里?
门都不知道在哪,你知道里面什么样子,它也不是你的。你对一个美女所有的喜好都了如指掌,但你不知道怎么认识她,怎么开始搭讪,那一切等于零。这个门,就是底层逻辑。
作为关系户的一个读者,说实话,大部分熊老师说的场景,我是用不到的。但看了以后还是深有启发。不是说具体的方法有多实用,说实话方法上我还是有所保留的,可能也因为我在相对开放的部门,内部的争斗相对的少。但给我最大启发的,是老师的底层逻辑。举个恋爱这例子,技巧什么的先不说,老师的一句话让我豁然开朗:浪漫是可以被创造的,是可以后天改变的,满足一两个前提条件,就可以很浪漫。回想起自己当年,傻傻的以为自己一片真心就够了,不需要做什么“伪装”,真想抽自己两巴掌。没有别的东西证明的情况下,单纯的真心在别人眼中是非常单薄的存在。不成功真的怪不了谁。
其他所有的知识,在这个前提下,都变得立体且丰满起来,让我看待周边人的交流,发现基本都能解释。我就知道,我找到了这个小门,哪怕我只知道这一个底层逻辑,对我的改变都是巨大的。
所以,现在自己,在看每一篇专栏的时候,都会去找这样一个“门”,看看自己能不能理解这个逻辑,如果可以,那接下来学习会比较顺理。如果暂时理解不了,我会去看看别的东西,知识会在不同的地方发生交汇。慢慢来就好,不用着急。
理解了底层逻辑,有了亲身的感受。自然在行动中会有了新的行动准则。变化也会潜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