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学思达》心得

2018-01-01  本文已影响0人  圆荣

在課堂最容易驅動學生自學的關鍵,就是直接設法誘發學生的好奇心,學生的好奇心最簡單、快速被誘發起來的方法,就是老師直接反問學生問題,學生一旦接收到了問題,好奇心很容易就被誘發起來(好奇心是人類共有的天性)。學生的好奇心一旦因為問題本身而被誘發起來,便很想要知道問題的解答,老師便可以運用這個「求解」(渴望解答)的動力,轉向讓學生開始閱讀教科書或資料。──讓我們在這裡先停頓一下,讓學生直接閱讀教科書或資料,學生不一定能看得懂,所以老師就必須站在學生的角度重新審視教科書內容,有哪些地方是學生看不懂的,老師就必須判斷需不需要幫助學生看懂?透過甚麼樣的方式來幫助學生看懂(如補充註解、影片或親口說明)?或者需要提供給學生其他補助工具(更多書籍、平板、網路、教學影片)?然後又要幫學生想,學生有這些工具嗎?若有,應該如何善用?若無,應該如何幫助學生補足工具?或者,如何又其他方式替代?──這些都是老師必須幫助學生先預先設想好的。

當然,光靠「設計問題」和「補充足夠而完整的自學資料、影片或工具」,可能還不足以形成長期而穩定的自學動力,因此學思達又加入「分組」和「正向競爭」機制,分組可以讓學生有團隊合作、相互幫助、相互教導、相互討論,甚至程度好的學生教導程度弱的同學(當然,這是理想狀況,也是學思達成熟之後的真實景況。但邁向成熟之前,可能就會先遭遇到許多真實的困難點:學生不想自學,也不想討論、不想合作、甚至不願意教別人,或是教別人卻教不來、學不會,由此而逐漸產生的反彈,甚至會連動起更多同學、導師和家長一起反彈。──於是老師的事先說明、事間的應對姿態,事後的機制調整,競爭,又可以讓學生產生另一股動力,特別之處在於學思達老師刻意將「競爭」與「分組」及「正向」結合在一起,讓學生進入團隊合作,同時也進入團隊競爭,不再只是單打獨鬥式的個人成績惡性競爭。學思達希望通過分組之後的「組內合作」(全組分數綁在一起,個人回答都代表全組分數)與「組間競爭」(組與組之間為競爭關係)刺激學習,全都是以「加分」為主,正向激勵,所有競爭最後都是通通有獎,口頭上的鼓勵、實質獎品,都是可以的,重點在於讓學生從中得到成就感,無論是團隊第一名或最後一名,都得到樂趣和成就。(當然,老師也可以根據對學生的判斷、以及自己的能力衡量,未必一定要加入「競爭」的機制,但如果教學現場無法調動起學生的學習動能,競爭的機制其實簡單有效,不妨一試。還有,學思達的競爭機制,到了最後調動起學生的自學能力與習慣,就變成可有可無了,最後還是可以消除競爭的機制。──不只是競爭機制,就連分組、討論、上台、設計問答題,也都可以逐漸撤除,只剩單純的自學狀態,唯有如此,學生離開學校之後,才會真正進入終身自主學習。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