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学国学与传统文化读书

皇上,您永远正确

2017-09-16  本文已影响147人  墨者永在行

儒家有个很那啥的主张叫做:“君不名恶,臣不名善;善皆归于君,恶皆归于臣。”这句话的意思是:皇上,您永远正确,错的都是臣子们。恩德名誉都是您的,为非作歹的都是俺们。您不但不会错,就算错了俺们也绝对服从:臣不奉君命,虽善,以叛言。

有人可能就要奇怪了,你这是造谣啊,儒家可是“民为贵,君为轻”呢,咋会趋炎附势的一脸奴才像?那就不好意思啦。那话儿,具体的出处在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对,就是那个搞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汉代名儒那。你想啊,儒家如果不这样卖身求荣,统治者会搭理你?这真是难堪啊。孔孟荀三子,总是拉不下脸来卖,所以在先秦,一个如丧家之犬,一个卒老于行,一个废死兰陵。不过最起码人家保留了做人的尊严,而这位董仲舒先生,就卖身立了牌坊,着实替他的祖师爷们争光啊。

所以呢,现在搞儒学的人,是不是得说清楚,你搞的什么儒?如果你搞的是:皇上,您永远正确那套,咱们就要小心了。不过,谁搞这套,谁也得小心,别把孟子气的从棺材里跳出来去找你。毕竟孟子是不承认“皇上,您永远正确”这论调的。当初孟子和齐宣王说:“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结果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的意思很清楚,皇上,你不全对,你错了也得担责任。《春秋谷梁传》中说“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不管怎么替尊者贤者讳耻讳过,儒家也是承认皇上不是永远正确的,比如《论语》里就记载着嘛: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尧曰篇)

我记得杜某明儒曾说过,政治儒学这东西和先秦的儒家没关系,和汉儒董仲舒没关系。你看,这种切割并不彻底嘛。明白人都知道,皇上您永远正确是董仲舒搞出来的嘛。把这个和先秦儒家混在一起,显然不合适呢。你就承认政治儒学和奴性是源自董仲舒那,又怎么了?

近日,我看到这样一个奇葩观点:英国普通法体系中有一条所谓“君主不容有错(The King can do no wrong)”的原则,涵义跟董仲舒提出的“君不名恶”差不多。恰恰是这一原则,构成了英国虚君立宪框架下责任内阁制的法理基础,逻辑上的道理是这样的:君主不容有错,即不负行政责任;如何不负行政责任?君主只作为尊贵之国家象征,不过问实际行政;行政权委托给内阁,发生差错也由内阁负责;君主则超然事外。由此,鼓吹绝对皇权的“君不名恶,臣不名善”理论竟然成了虚君立宪的理论基础。

儒家主张的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君子制民之产,仁政王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都是说君主拥有绝对行政权力和负有完全责任,也和虚君立宪风马牛不相及啊。不然,儒学主流下的中国何以没有产生虚君立宪呢?反而是极权专制更甚?再说“君不名恶”和“君主不容有错”他也不是一回事儿啊。君不名恶,是君有恶有过而不说,永远正确。君主不容有错,是君主不能犯错误。而不是犯了过错,替他讳着不说。

儒学的奴性化是可悲的,也是可耻的。对于儒学的奴性化,不加以批判,反而变着法的歌颂,也是可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