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只会越来越穷
01
有一种思维,叫穷人思维。
主要表现为不上进、不善思、鼠目寸光,只看眼前利益,不懂得感恩和互赢。
举个例子:
穷人:经典观点就是少用就等于多赚。比如开一家面馆,收益率是100%,投入2万,一年就净赚2万,对穷人来说很不错了。穷人即使有钱,也舍不得拿出来,即使终于下定决心投资,也不愿冒风险,最终还是走不出那一步。穷人最津津乐道的就是鸡生蛋,蛋生鸡,一本万利……但是建筑在一只母鸡身上的希望,毕竟是那样脆弱。
富人:富人的出发点是万本万利。同样的开面馆,富人们会想,一家面馆承载的资本只有2万,如果有1亿资金,岂不是要开5000家面馆?要一个一个管理好,大老板得操多少心,累白多少根头发呀?还不如投资宾馆,一个宾馆就足以消化全部的资本,哪怕收益率只有20%,一年下来也有2000万利润啊!
思考的格局不同,两种方式的结果自然也不同。
那如果这个逻辑成立,我们是不是只要摆脱穷人思维就可以了呢?
02
现代中国社会变化得太快,而穷人跟不上,只能越来越穷。
未来工作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你不再只属于一个公司,你会同时为多个公司奉献。
原因也很简单,小公司会越来越多,小公司养不起高价位的人才,但是要发展必须要高质量的人才为其服务。但是这些人才要解决的问题,其实费不了多少时间,可能只是一个提点,可能只是一个经验,也有可能只是一个它们没想到的解决方法。具体的落实,小公司手上的人是完全有能力的。
人才是市场上流动,一个人可以是滴滴司机,可以是金融分析师,可以是企业内部培训师,还可以是一名作家。
穷人,在富裕的时间里会为买亏了一个白菜而气愤一天。
他们不会为自己投资,第一穷,第二没这个心。就算他们有这个心,穷人还“穷预判性”,花了大价钱学了班赛系统,1年不到,班赛系统就不用到了。
他们守着自己已经有的东西(沉没成本),而那些东西在慢慢贬值。
瑞文说:“过去我们是先学习完,然后做到退休,而接下来会是‘学-做-学-做……’直到退休。”
03
很多人会说,如果社会是公平的,穷人就不会穷了。
事实是这样吗?
举个例子,日本。
日本社会是一个相对中国而言,公平的社会。高度文明、高度发达、社会结构也稳定。
换一句话:你出生后,你身边的人什么样,你长大了也就什么样。
再说得扎心一点,你再努力,也就那样。
原因也不难猜。日本的公平体现在投入和回报是成正比的。日本医生的工资高,学费也高,不是富人读不起。
那么作为穷人,一来没有投入的资金成本,二来因为社会公平,也便无欲无求,因为身边的人都这样啊。
是社会公平的错吗?
是“太舒服”的错。
如果你要成长,一定要面对“不舒服”。成长和舒适不可兼得。如果你不曾感到紧张,就说明你没在学习。不学习,不成长,难道你等着社会给你打破阶层障碍吗?
04
最后一个原因,因为穷人,什么都穷。
因为穷,所以什么都缺,什么都缺,就最先补了那个最着急要做的事情,而不是做最重要的事情。
举个例子,同时在穷人面前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花58元吃顿好的。一个是花58元做个专业的职业规划测评。长期吃不到好的,会让那个食物变得更诱人,而职业规划这种东西虚无缥缈,更何况还不知道管用不管用,怎么能“浪费钱”在这上面呢?
是的,就是这样,穷人长时间处在稀缺心态中,把他拖向贫穷,进入一个匮乏的恶性循环。
缺钱的人往往会用借贷,这导致穷人习惯性地透支未来的资源,长期来看,借用会让一个人更加穷。
这时候,他们会为早饭吃一个4.5的东西还是4.7的东西纠结,会考虑7点打折不要错过了,会记着明天那家店会发优惠券记得取。
穷人为什么感觉生活特别累?是因为权衡的思维过程太多,导致没有余闲。
穷人的计算能力、关注能力、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和抵制诱惑能力被一些小事,事务性的事情给耽搁了。穷人没有时间思考更重要的东西,因为他们“很忙”。
05
有办法尽早脱贫吗?
有!
第一,让自己闲下来。越忙,你会越不知道什么是重要的,应该先完成的。因为没时间思考了。
第二,一定要有梦想。不管多大,不管多小。梦想是就是欲望。那些比你出身好,比你有知识,比你有钱,比你还好看的人,都不满意现状,你有什么值得“小确幸”的?
第三,不放弃学习。世界变化的太快,一招走遍天下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活到老,学到老,不要被时代淘汰。
第四,多和优秀的人在一起。这是一个资源,这是一个更快学习的途径。如果要想这样,首先你有足够的可备利用的价值。
第五,记得分享和感恩。一个庄园里,只有你的地开花结果,别人的地没有,结果无非是要么你被打,要么他们的坏地连累了你的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