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上海情结
有两天没有提笔写点东西了,心里感觉像是欠了债 。忍不住又开始给自己找借口:刚开学,百废待兴,诸事繁杂;这几天又拾起了荒废一年的十字绣,并再次立下誓言,准备今年春节前挂到墙上。
当然,这都是借口,我还没到日理万机的情形,最贴切的理由,就是有些懒惰罢了。不过总欠着,心里就有些不自在,还是决定抬笔写上几句。
写什么呢?我发现我是最不会起题目的。我希望所有的文章都可以起名叫随笔。上学时写作文,就不爱起题目,感觉题目会束缚我的心,我喜欢想到什么写什么。老师曾留评语: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父亲在读了我的作文后,评价: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我感觉自己需要一个裁缝。如果说我的语言就像是碎片,那么希望能有一个裁缝把它们连缀起来。这是我不擅长的。
絮叨了这么多,就是想告诉别人,我不会起名字,不管是人名还是文章的名字。所以读我的文字,可以忽略题目,因为下笔前,我根本不清楚自己会写什么。
这几天在跟随陈丹燕感受上海的风花雪月。从咖啡馆,到酒吧,到街道、建筑,再到上海的人。一页一页地翻着,一个个的句子从我眼前滑过,合上书,我并不能清晰地知道我都读到了什么。
我一直喜欢上海。其实我并不曾刻意地去了解过这个城市,只是一种理所当然地喜欢。如果要我谈上海印象,那绝对都是我自己在脑子中臆想出来的。比如,上海很繁华,是个不夜城,妖娆的歌女唱着风情万种的歌;上海很精致,破败的亭子间里有着精心谋划的人生;上海很寂寞,林立的高楼拥挤的人群中间间是一颗颗来自异乡的寂寞的心。
陈丹燕用自己的一生来写上海,我能读出来的,不是文化,是情绪。这种情绪该如何来描述呢?是一种探寻,从遗留的建筑里探寻1930年时的上海;是一种怀念,怀念那些旧日的优雅和精致。在她的文字里,一直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浅浅的喜悦。这是吸引我的。
就如坐在一间幽静的咖啡馆里。不要那种装潢一新满目富贵的咖啡馆。干净,雅致,小,旧。临窗,要一杯咖啡,看窗外的人群,车流,街边的树木,天上的浮云,看红日从东边升起,从西边下落。或者打开一本书,就着咖啡的香气,细细品读,抬眼间,华灯已初上,这一日就过去了。明天,明天,需要披上战袍去打拼生活,今天,只是给自己放个假。上海哪能允许人如此悠闲,或者说颓废。但是生活总得有张有弛。
谈到喜欢上海,我感觉自己有点叶公好龙。我仅去过一次上海。单位组织华东五市游。当时非常兴奋,大上海,感觉满大街都会是传奇。
可是大巴车还没到上海,我就感觉不对劲了,憋闷,窒息。一进上海,我就病了。不能下车,满大街的人,林立的高楼,都让我喘不过气来。我急于想找到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多喘几口气,可是满眼都是人。抬起头,我看不见天,只有让人发晕的高楼。
整整一天一夜,我没有吃任何东西,发烧,恶心。终于离开上海了,我恶狠狠地说:“即使有人送我一幢别墅,我也不会想在上海多待一分钟。”回家以后,一切不适症状全部消失。然后,我又开始思念上海。
或许,今生我只能在文字中爱恋上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