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研究▪性▪学习国学与传统文化

烛影斧声:大宋第一谋杀案如何成为可能?

2017-08-18  本文已影响329人  1cdf2c6086fb

公元976年十月二十日,刚刚知天命的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突然驾崩。

关于他的死因,很多人言之凿凿地将之归结于谋杀,而皇弟赵光义则是此案的第一嫌疑人。这桩谋杀案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烛影斧声”。

的确,后人有足够的理由去怀疑这是一桩谋杀案。

其一,关于赵匡胤的死因,正史竟然缺乏相应记载。

《宋史·太祖本纪》记载这一事件时,只有短短的九个字: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

这记载本身非常诡异。

赵匡胤是宋朝开国皇帝,依照常理,他如果身体有恙或患有重病,必定会招御医进行详细的诊断,大臣们也会进行询问,这通常都有记录。而他驾崩前接见了什么人,说了什么话,做了哪些安排,《太祖实录》更会一一详加记载。

然而,《太祖实录》以及依据《太祖实录》编修的正史对此却都语焉不详、言辞闪烁,这未免太过蹊跷。

所以很可能是,赵光义在即位后,对《实录》做了手脚,删除了对他不利的那些记载。他当然想要加上赵匡胤欲传位与自己的记载,但又怕露出破绽,于是干脆什么也不写。

其二,宋太宗赵光义的继位,缺乏足够的合法性支持。

一则这种兄终弟及不符合儒家的嫡长子继承制,有违礼法。

二则宋太宗没有赵匡胤的遗诏。

《宋史·太宗纪》载 : “ 癸丑 , 太祖崩 , 帝遂即皇帝位。 ”这个遂字,根据《续资治通鉴 . 考异》的说法, “ 特书日遂 , 所以别于受遗诏而继统之君也 。 ”

辽史更是直接点出赵光义登基乃是自立,《辽史·景宗记》载: “ 宋主匡胤 , 其弟炅自立,遣使来告。 ”而所谓的《金匮之盟》,通常认为是赵普等人的伪造。

既然疑点重重,那么赵光义的称帝真的是杀兄篡位,一如斧声烛影所说吗?

恐怕并不是。

原因有两点:

其一,斧声烛影只是野史传闻,并不可信。

最早记载斧声烛影这一传闻的是北宋僧人文莹,收录在他的《湘山野录》里。其后,南宋著名史学家李焘在他的《续资治通鉴长编》里引用了这段资料,将之作为正史记录了下来。于是,斧声烛影开始广为人知。

其实,只要我们查阅了《湘山野录》里的原文,就会发现这段记载纯粹是类似刘邦降生一类人为编造的神话。内容皆是满口的奇谈怪论,谎言不经,根本无法作为信史去对待。

而且,退一万步说,即便这个故事是真的,就内容本身来看,它论述的也是赵光义继位之合法性,丝毫看不出其弑君篡位的痕迹。正如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下的评语: “ 然观其始末,并无指斥逆节之事,特后人误会其词, 致生疑窦 。 ”

其二,赵匡胤虽然没有遗诏,但赵光义早已被视为储君。

五代十国时期,太子制度已经废置多年,储君的标志通常为亲王头衔外加京尹官职。

建隆二年,即赵宋立国的第二年,赵光义便被任命为开封尹。开宝六年,赵光义被加封为晋王,位列宰相之上。对比之下,赵匡义其他的儿子没有一个被封亲王。

由此不难发现,早在赵匡胤生前,赵光义就已经被当做储君对待了,其政权具备一定的合法性。正因如此,赵光义登基虽然没有太祖顾命,而且又很仓促,但他的继位仍然非常顺利,并没有遇到太多的反抗。

退一步说,假如赵匡胤真的不想立赵光义,大可一刀杀了他,而不是放任他培养势力。杀赵光义并不会动摇国本,因为军权一直被赵匡胤牢牢握在手中。赵光义基本都在后方坐镇,没有参与对外作战,因而自然没有军功傍身。

这种情况下,赵光义自然缺乏军队的支持,而没有军队的支持,赵匡胤想杀他轻而易举,并不会引发太大的政权动荡,最多不过背负一些骂名罢了。

然而,赵匡胤并没有这么做。非但没有,他还在开宝六年,将一贯反对赵光义为储君的赵普罢相,赶出京师。这无疑是为赵光义铺路。

这种情况下,赵光义何必弑君自立?

因此,从以上两点来看,赵光义恐怕并没有谋杀宋太祖,其弑君的罪名并不成立。

有人会质疑,赵匡胤为什么不传子而传弟,这并不是因为他特别疼爱弟弟赵光义,毕竟兄弟之情总不如父子血亲。但是前车之鉴在那摆着:后周太祖郭威是从刚刚成年的汉隐帝那里夺的权,而他自己则是逼迫七岁幼主禅让称帝的。

因此,为了政权的稳定,一个强有力的继承人是必要的保证。所以他纵使不愿也不得不承认,立弟弟赵光义为储君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好一个赵匡胤!

既然赵光义是无辜的,为何后人盛传斧声烛影?

这是因为人们不满于赵光义的狠毒奸诈。宋太祖为了国家大义,实行兄终弟及,然而宋太宗即位后,赵匡胤的儿子德昭、德芳,一个被逼自杀,一个不明不白地夭绝,弟弟赵廷美也得罪流死。就这样,北宋皇统全归太宗一脉。

宋人对宋太宗为了皇位骨肉相残的无耻行径非常不满,同时对太祖子孙的悲惨境遇深感同情,这一倾向在南宋初年被激化。许多人认为徽钦二帝之被屠掳、北宋之亡国,都是对太宗当年所作所为的因果报应。

再加上高宗没有子嗣,所以大臣纷纷建议立太祖后裔为储君。高宗赵构顺应这一民意,以宋太祖七世孙为嗣,于是皇统复归太祖一系。

正是在这一倾向的加持下,后世遂有了对宋太宗的种种抹黑,所谓的 “ 烛影斧声” 不过是其中的一种。这或许便是所谓的公道自在人心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