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读且写·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读书记录

2024-08-16  本文已影响0人  微笑泡沫_2890

《且读且写·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匡双林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24年7月第1版

爱读写,才算是真正爱语文,才能成为卓越的语文教师

本书目录

第一章 阅读的方法

1.影响我阅读的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 《朱子读书法》《教师阅读地图》《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

预测、联结、提问、推断、图像化、确定重点、释疑、综合P4

2.影响我阅读的方法

苏轼“八面受敌法”

王荣生(王崧舟):

实录还原法

情境填空法

微格解剖法

3.“一本书主义”

围绕一本书展开其他阅读(准备书、具体读)

第二章 如何阅读理论类书籍

1.从书法到读书{由阅读至认定作者的用意或要旨;抽出例证加以组织然后阐明;延伸及加深所得结论}

《中国诗学》

2.第一阶段:临摹与认定作者的用意

3.第二阶段:集字与抽出例证加以组织

4.第三阶段:创作与延伸及加深所得结论

《人间词话》

第三章 如何把一本书读透

1.阅读的重复意识

重复—反复读、读熟—背诵

2.阅读的输出意识

最重要的方法:批注

批注的三个原则:深刻性、真实性、提升性

批注的两个前提:会读书、综合运用读书方法(预测和推断、联结和图像化、提问和释疑、重点和综合)

3.阅读的诠释意识(自己举例子来诠释观点)

4.阅读的课程意识(开发意识)

5.阅读的使用意识

第四章 教师写作从哪里开始

1.日记:备忘录式、随笔式、专题式

2.读书札记

《容斋随笔》《日知录》《管锥篇》

写读书札记第一步是做摘录:看到有感觉的文字,先抄录下来,下次遇到同一题材的合并补充

抄录+点评

记录下来的文字,过些时日再看或许能引起你的感想,汇聚起来,就能梳理成一篇读书札记

3.书评

整本书读完之后的综合性评论

参考:《新京报》

4.备课笔记

(1)断句

(2)主语的省略

(3)古文中的对话

(4)一字一词

5.课例品析

6.影评

第五章 一节课的叙事研究点

1.文本解读,占有材料(由内而外)

占有材料本身:文本解读,要把自己放到文本里面去,融入其中,去获得生命的体验。换句话说,就是读,读懂,读出了情感来。

2.占有与文本相关的资料(由外而内)

弄清作者,看文本背景和注解,看文本赏析和评价,看相关课例

专门收集资料,一个盘备着

用一辈子时间备课

2.教材解读,直面学生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乎下

即使我们教了五分,学生也不一定学到五分。我们之所以要解读到十分,是为了让学生学到五分,甚至五分之上,这才是课堂的惊喜。

3.教学设计,寻求方法

4.课堂生成,不求完美

教学实录

课的微艺术

课堂意外

文本解读和教材解读是没有止境的

5.教后反思,全面完整

褚清源:面向全体和系统进行全息反思;面向细节和痛点进行切片反思;面向其他同类课例进行对比反思

第六章 教育叙事写作

1.教育叙事写作的分类

课堂叙事:学生学习的维度、教师教学的维度,课程性质的维度、课堂文化的维度

学生转化叙事

班级文化叙事

课程开发叙事

生命叙事

整本书教学叙事

项目化叙事

2.教育叙事写作的关键词

做是前提,做得对、做得好,从做得好到写得好,中间有两步:读得进、想得清

3.教育叙事写作的专业化

珍惜易逝的写作灵感

设定具体的写作目标

拥有专门的师法对象

腾出专门的写作时间

有敬业的写作态度

第七章 读写结合的体现:文本解读(一)

1.几个概念:文本分析、文本解读、文本细读、文本传释

2.文本解读的方法

3.从题目入手

4.矛盾法

5.比较法:比较伪文本与真文本;比较残文本与全文本;比较改编文本与原始文本;同类题材的对比细读

6.如何解读翻译文本

7.基于语文要素的文本细读

第八章 读写结合的体现:文本解读(二)

1.第一重境界: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第二重境界: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第三重境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第九章 如何锤炼语感

1.四读法:美读、烂读、精读、泛读

2.随笔法

3.句读法

4.读“汇”法(汇评、汇校、汇注)

5.评改法

6.换字法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