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写作者会最终被人工智能彻底取代吗?
在前面的系列文章里,我分享了积累写作素材的一些方法。有简友看了之后微信问我,人工智能已经可以独立写稿了,将来写作者会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如果会,学习写作的意义是什么?
这两个问题很多写作者都很关心。实际上,我平时接触到的一些内容创业者大多都在焦虑三个问题:第一,富媒体(如动画、声音、短视频等)和新传播媒介的出现,会不会彻底消灭纯文字媒体?因为从信息的传递效率来说,富媒体单位时间内传递的信息更丰富;第二,文学是不是已经死了?现今写作变得泛化,用三个字来形容就是“短、软、浅”,自媒体更是如此,这对纯文学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想想如果施耐庵生在今天,那《水浒传》怕是要更名为《震惊!3个女人竟然和105个男人在深山绿林中做出这种事!》;第三,也就是这位简友关心的问题,人工智能已经可以独立写稿了,那写作者会不会被替代?学习写作到底还有没有意义?我无法用一篇文章来全面回答这三个问题,所以我先回答第三个,另外两个问题在之后的文章中再做探讨。
在这里我先抛出自己的结论:艺术性的文学创作,至少2050年之前不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而具有特定范式的写作,如通知、新闻通稿等,将在短期内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我们的内容生产方式和阅读习惯,这才是应该担忧的地方。
人工智能如何影响写作?
简单来说,人工智能离不开算法和软硬件的支持。算法是建立在公式的基础上,而公式的系数,通常都是根据投喂的数据来进行调试的。被投喂的数据越多,公式系数被调试的次数越多,也就越拟合实际情况。所以,人工智能的兴起离不开大数据的发展。
看起来比较复杂,所以我举两个实例:当我们输入文字并开启“联想输入法”时,系统会自动推荐下一个文字。它推荐的依据是什么?一是用户之前的输入记录,另外一个则是基于大数据分析出的概率,比如,我打一个字,“我”。大数据通过分析,发现有99%的概率后面是“的”字,有90%的概率后面是“们”字,所以,它会优先推荐“的”,其次是“们”,以此类推,概率越低的字越后推荐。网站的“推荐阅读”也是基于这个原理,根据两篇文章的关键词相似度高低,来决定推荐排序;语音识别同样如此,比如我们在一句话中说到了“基础”两个字,语音识别机器人要根据上下文语义,从概率来判断到底是“基础”还是“寄出”。
大致明白了人工智能的原理,我们能看出:凡是可量化的、机械重复的以及具有特定范式的工作,都可能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国际象棋和围棋之所以能被人工智能学会并战胜人类,和它涉及到大量概率运算有关。而在运算方面,机器人更具优势。新闻通稿具有特定的范式,因此有模版可依。在此背景下,写稿机器人可以快速地成稿,效率更高(比如腾讯写稿机器人不到1分钟就写好了关于乌镇互联网大会的报道)。但涉及到物塑造、情节设计、内心活动等,人工智能机器人暂时无法完成。
人工智能无法杀死文学,但……
前段时间,人工机器人写了一章《哈利·波特》的同人小说,标题叫做《哈利波特与看起来像一大坨灰烬的肖像》,大家有兴趣可以搜来看看。它的完成原理就和“联想输入法”一样,输入一段导语,后面的由人工智能独立完成。很多人看完后的一致评价是:内容太扯了(相信你也能从标题上看出来)。
为什么我有信心人工智能短期内无法杀死文学?原因在于,好的文学作品一定能和人类的情感产生共鸣。而涉及到人类情感、道德和价值判断,人工智能目前还没有太多办法。
大家猜猜,最关心人类情感的是谁?答案是:广告商。因为,品牌通常都会寻求和人建立情感连接,从而增强消费者的黏性和忠诚度。比如,生产竹筷的一定会围绕“家”的概念来表达,而不会说自己的竹筷有多么健康易用。因此,如果能洞察消费者的情感,也就提升了广告的有效度。
目前,已经有广告商和硅谷的计算机科学家们合作,用人工智能来研究人类情感,这门学科叫做“情感挖掘”(Emotion Mining),研究人类在特定的环境下的情绪反应。但到目前为止,该门学科还停留在“玄学”阶段,并未取得太多实质性进展。因为,每个人在相同环境下的情绪反应不同,甚至同一个人两次面对相同情境,情绪也会不同,所以进行所谓的情感挖掘太难。
既然人工智能难以洞察人类的情感、道德和价值判断,要想创造出能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的作品就非常困难。所以,我不担心人工智能短期内会替代掉文学创作者。我担心的是人工智能造成了另一个影响:彻底改变人类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喜好,让文学生存艰难。
阅读者是否都在作茧自缚?
今天有很多人批评文字创作泛化,内容越来越“短、浅、软”。这有人工智能发展的“功劳”,但更多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前面提到了“推荐阅读”,很多新闻网站都是通过人工智能的推荐阅读系统来进行内容推荐的。看的人越多,被推荐的次数就越多。比如“XX头条”,人们批评它标题党很多,低俗内容过多,近日还被勒令整改。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正因为平时读者们爱读这些内容,所以被推荐的次数很多,最后才导致低俗内容泛滥。
我很喜欢尼尔·波兹曼的一本书《娱乐至死》。在书中,他提到人们选择传播媒介的同时,也被媒介所塑造。一开始是人们选择了“XX头条”这个平台,但最后阅读内容和习惯却被这个平台所影响和塑造了。最终,平台上为了满足人们的阅读喜好和习惯,只得不断推荐类似的内容。这是一个自循环的过程,很难破解。
前面提到推荐阅读是根据关键词的相似度高低来进行推荐的,所以还会造成一个很坏的结果:形成信息茧房。我们最终接收到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那些重要的、有价值的东西,并不会出现在自己的视野之内。比如,如果我们一直在看鸡汤文,人工智能会根据我们的阅读喜好源源不断地推荐鸡汤文给我们,最后我们越加养成爱看鸡汤文的习惯,最后满眼只见鸡汤文,就像一个蚕蛹,被困于鸡汤文的蚕茧内。如何走出信息茧房?最简单的方法是逛书店。在那里,各学科书籍都在一起,我们总会有新的发现。
最后总结,人工智能短期内不会取代创作者,至少在强人工智能时代来临之前不会。而强人工智能时代,大多估计要到2050年才能实现。真正值得我们重视的,是人工智能对我们的阅读喜好和习惯的改变的塑造,这是每个写作者和阅读者应该关注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