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老曹论《曹刿论战》

2023-12-26  本文已影响0人  沃文

昨天在办公室一个人静静地坐了一上午,可见本“坐公”的“坐功”还算厉害。吃完饭,不想接着“打坐”,消化消化食,逐从西到东在楼层过道走廊里溜达,不知不觉来到曹明的办公室,他还没有午睡,他给我倒杯水,我双手捧着冒着热气的香茗,从曹明的名字聊起,聊着聊着,聊到了《曹刿论战》这篇文章。

“该不会是你刚出生起名字时,你家老爷子刚读了《曹刿论战》,想到高明而又有远见的曹刿,给你起的名字吧?”我笑着调侃到。

“嘿,你还别说,真懵对了。当时老爷子就是因为这,才给我起的这个名字。”曹明黑黑的“印度人”似的,黑脸一笑,露出洁白整齐的两排牙齿,一双大眼瞪得跟驴眼似的,炯炯有神,憨态可掬,傻傻地笑道。

我俩好伙计,经常开玩笑,都是军转,惺惺相惜,他利用职务之便,经常给我提供报纸、杂志、书籍等“精神粮食”,在知识的海洋里,带给我很多慰藉。他的“精神食粮”“喂养”,带给我许多精神财富。有时候就现实某一现象,或者某一理论观点,我们经常“掐”,如曲径通幽,最后都能达到和解,生活有趣,人生有味,我们都很享受这个过程。

譬如由曹明的名字说到《曹刿论战》,这是从左丘明《左转》里摘录的一篇短文,初中课本里就选编过,当时老师要求整篇文章背诵,虽说当时理解不是很深,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二十年的军旅生活,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现在回过头来再看《曹刿论战》,真的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想起当时“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的模样,那年那月那时的青涩已退,甚至军旅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都以湮没,感慨时光倏忽,岁月如梭。感叹光阴荏苒,青春不再,时间过得飞快,一下子变老了。

因我和曹明都是军人出身,曹明还当过军事参谋,对作战理论研究还是有“一屁股”的造诣,他说:“俺老曹家曹刿就是了不起,有勇有谋。春秋时期,亲自组织指挥了著名的长勺之战,这可是一次抵御强敌、保卫国家的正义之战,彪炳历史史册,至今还熠熠生辉。”

确如其言,曹刿是鲁国人,为鲁庄公做事,当时齐鲁两国相邻,齐国比较强大,鲁国相对弱小,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小白因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与自己争位,齐国兴师动众讨伐鲁国。在长勺干了一仗,曹刿论战,“论”的就是这一战。

曹明说,《曹刿论战》是著名的古代散文,有四段,分别是“起承转合”,第一段是故事的开端,曹刿这个“男一号”主要人物一出场,就如闻其声、如见其人,通过对话直接表现曹刿卓越见识和果敢高明行为,人物描写,栩栩如生。第二段是“承”,写战前的准备工作,也是战前的动员与研究,写鲁庄公与曹刿的谈话,是故事情节的发展阶段。第三段是故事的“高潮”,写长勺之战的具体经过,通过镜头反复切换,剪辑出“击鼓”“逐师”“未可”“可矣”是个精彩镜头,这是文章的剪裁之妙,曲折多姿,暗埋伏笔,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引出第四段“合”的结尾议论部分,得出“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精彩论断。这一段是曹刿论战的经典言论和议论中心,至今背诵,还一字不差,朗朗上口,唇齿生香。

曹明对这篇文章的了解和理解可能比我深。他说,现在有的人写文章长篇大论,看了好几页纸,还没看到人物出场,甚至看了一半还没看出什么名堂,像早点吃包子,吃一口咬不到馅,再吃一口,馅给吃没了,包子吃完了,不知道是啥馅。再看看俺老曹家的这篇《曹刿论战》,绝对的经典文章,全篇222个字,起承转合,有叙述、有描写、有议论,有转折,有波澜,人物出场,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有机相联,整篇文章一气呵成,干净整洁,干脆利落。

为什么我觉得他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比我深,他能知道这篇文章是222个字这个细节,敢情曹明读书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的,精准、精心、精细、精妙到这种地步,我还是暗地佩服老曹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