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住真心,世界因此而变
安住真心时,妄心就会成为妙用,它虽然也是根、境、识相结合的产物,但它跟凡夫的妄念不一样。
无论眼前的世界如何,圣者都会安住于真心之中,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两者的区别在于:真心观照下的妙用是直觉智慧,它不会撼动真心本体,即便对一切都保持着灵敏的觉知,能够生起妙用,但其本体仍然是湛然空寂的,它就是道的法身。
而凡夫的妄念,则会像不断繁殖的树蛙,将你的内心世界搅得乱七八糟。

安住真心之后,你会发现,无论什么经历,都会过去。一旦过去,一切就仅仅是回忆。
如果你执著于某个痛苦经历,回忆就延续了它对你的伤害。如果你不在乎它,它就不过是梦幻泡影,与一些使你愉悦的经历或记忆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区别。
它们只是你人生路上的若干片段,稍纵即逝,共同构成你生命的痕迹与证据。
所以,执著于个人得失的人,总是比无私的人更容易烦恼和痛苦,因为他们总有太多的欲望得不到满足。
他们太在乎世界对自己的态度,太在乎自己的付出有没有回报,总是牢牢抓住太多虚幻不肯放手,总是以为这是一种精明和清醒,他们不明白,痛苦就源于这在乎和精明。

看不透这一点,不是真正的清醒者,也不会真正爱自己,更不懂得如何爱别人。他们也许能获得世俗成就,但精于计较的他们一定活得很累。
为什么古人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因为,什么都放不下的凡夫即使活上一百年,也不如智者自在、坦然、满足地活上一天。
看透这一点,能够去机心、事本觉、任自然、明大道的人,就是智者;
看不透这一点,或者仅仅在道理上明白,却无法将它变成一种生命本能的人,就是凡夫。

道经言:“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