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里阐述了用刑罚和道德两种方式治理国家对人民的影响,力主以道德治国,方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上述这句话中,“道”同“导”,指领导、治理的意思;“政”指法制、禁令;“齐”指整治,统一,约束;“刑”指刑罚;“免”指免于治罪、处罚;“无耻”指心里没有羞耻感;“格”指纠正的意思。整句话的大意是,孔子说:“用行政法令来治理国家,用刑罚来处罚有罪的人,人民虽然能极力避免犯罪,但并未认识到犯罪可耻,内心里未有羞耻感;用道德教化来治理,用礼来约束人民的行为,人民就会有羞耻心,并且会自觉改正错误从而达到治国的目的。”
孔子在这里举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儒家精神主张用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孔子认为,用法制和刑罚治理国家,人民虽然畏惧刑罚处罚,但内心并未真正信服,甚至有些人善于钻营法律的漏洞,逃避法律责任和刑罚处罚,并以此为荣,沾沾自喜,毫无羞耻之心,无法让人产生自律意识。然而用道德感化民众,用礼的精神来约束人民的行为,人民如果做了违法之事,就会从内心里感到羞耻、惭愧,人们内心培养了自律的精神,做到人人有耻,避免违法乱纪行为,从源头上杜绝了人们违法的内心动机,不用等到刑罚制裁后才觉得自己错了。这样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儒家的主张在当今的社会看来,未免有些过于罗曼蒂克了。自古以来,中国的政治管理方式多是道家、儒家、法家合用的,有些处于乱世的朝代则用重典治国。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当代中国主张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相对于封建王权的“人治”来说较为先进,因为法律的制定较为科学,有较为正规的制定、颁布、适用的规则,杜绝了朝令夕改、缺乏稳定性等缺点。
从现实情况来,国家的法治工作不断完善,法律的科目越来越细,规章制度涉及范围越来越窄,从事法律的工作人员越来越多,人员分工也较为精细,但社会上仍不乏铤而走险、违法乱纪的行为,就像道家老子所说“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的道理一样。
或许我们可以回过头来看看我国几千年来的历史,历史的发展是有其轨迹可循的,以古为鉴、古为今用。《论语》中有句话叫做“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句话就指出,世界上一切问题的来源都是思想问题,导正人们的思想是解决问题的首要条件,思想问题解决了,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以德治国、以礼的精神教化人民,就是在做导正人们思想的工作,使人民思想纯正,使民风归于淳朴,使人民通过内心的自律来规范其外在的行为,或许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长治久安的治国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