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眼里的你并不是你,你眼里的别人才是你
今天看到这句话被触动到了,对于我来说也是一种提醒。
我们在活得没有那么明白的时候就会很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希望在别人眼中我是一种形象,这种形象让我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别人尊敬我,或者是别人害怕我,别人爱我......
有些人会刻意塑造一种【人设】,以便获得更多人的喜爱和关切。
自己的表现和别人的反馈是正相关的,比如为了获得父母宠爱,我表现得更加懂事,活泼可爱,或者非常会撒娇等等,就是按照别人的反馈去表现出我想要表现的东西。
长期迎合别人的人久了会发现好像有一个面具扣在脸上,看不清真实的自己,我是谁?我到底想要什么?
一旦得不到别人的反馈,自己就失去了方向,不知道要怎么做才好。
我小时候为了赢得父母的喜爱想要做个乖小孩,事事懂事从不向家里要求物质享受,其实内心里很想要美美的裙子,鞋子和可爱的玩具,小孩子的任性自私在我这里被压抑了,成了心中的缺憾。
如果能遵从内心,我可能时而撒娇任性,时而乖巧可爱....压抑的东西总会浮出水面,不可能永远沉在水底的。
别人眼里的你并不是你——你要去和心灵对话,在每个当下做合乎你心意的选择去活,而不是活成别人眼中的你。那样的你终究会是无根的浮萍,飘荡无依。
你眼里的别人才是你,这句话又怎么理解呢?
我们每个人有不同的三观,看待问题的角度都不一样,同一件事自然关注点不同,看到的结论也不同。
明白了这些你就会知道,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客观,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客观世界,在每个人眼中的客观世界就是不同的。
你就是自己世界的投影源,你投射出去的世界都是从你身上延展出去的。看看你对于周遭人和事物的看法,你可以反观到自己,我原来有这样的观念和想法。
我们的有些行为和语言都是无意识的,有了你对于外界的评价,我们能更多看到自己身上被忽略的部分。
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自己身上的某些部分,尤其是自认为负面的。
比如自己总是关注很多负面的新闻消息,我就是有很多负面的想法,这个我不认同的,我会坚持认为客观世界就是我所看到的样子。
这就是自我欺骗,就像第一句说的——认为比如眼里的我是真正的我,别人都说我乐观开朗,有爱充满善意啊,我确实也享受自己是这样的。
而不希望真正的自己是自己看到的充斥着负面想法的那个我。
人很擅长给自己洗脑,欺骗自己,能完全接受自己的人真的少之又少。
越探究我就越发现,人活一辈子最终要了解的,也就是自己而已。
杨绛先生也说过类似的话,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期望大家能随时关注到自己,透过别人/世界这一面镜子,每天都更深入了解到自己,也能接纳自己的所有。
毕竟,如果活了一辈子,自己都无法接纳自己,那才真正的可悲吧。
谢谢你,我爱你,对不起,请原谅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