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的不是饺子
冬至吃饺子,似乎是北方人约定俗成的生活习惯。
包饺子儿
老家过会时,发小来电“回来热闹热闹吧。”
我故意问,“整啥好吃滴呢?”他脱口一句“给你包饺子”,却令人百感交集。
大概是前年暑假吧,从隆尧返京误了车,正百无聊赖时,偶遇来车站送朋友的大勇。
在路人纷纷行注目礼的一个熊抱之后,大勇二话不说把我们带回了家。
“媳妇儿,快去割肉买韭菜,一会儿包饺子。”一进门,大勇便冲着卧室嚷嚷。
“又是饺子……”20郎当岁的儿子冲我做了个鬼脸,嘟囔了一声。
没错,又是饺子。
忽然想起在老家三天,接连吃了5顿饺子。
临走时,老妈不顾我们姊妹几个劝说,忙乎了大半夜,“说啥也得给大孙子再包顿饺子”,而且“吃不完,打包带走(到北京)”!
或许,儿子不会理解,在老家待客,最好的饭菜不是大鱼大肉,而是亲自和面、剁馅儿、擀皮儿、包饺子——
用甜蜜和面,用幸福拌馅儿,用快乐擀皮儿,包入和美,煮出吉祥,捞出福气,咀嚼如意,吃出平安!
叫媳妇儿
过去不像现在,只要喜欢,随时就可以包顿饺子吃。
小时候,农村每逢年根儿,娶媳妇儿嫁闺女的就特别多,我们也能跟着家里叫媳妇儿请闺女蹭顿饺子吃。
说实话,请闺女一般花样较少(不是亲戚家闺女,就是左右邻居家女儿,熟得很),最有意思的是叫媳妇儿。
记得那年腊月里,村里一个叔叔娶了个城市的媳妇儿,模样俊俏也很刁,据说是见过大世面的人。
听说轮到我家叫媳妇儿了,姐姐的几个好姊妹过来帮忙包饺子,听她们窃窃私语,才知道原来她们想使个花招儿,看新媳妇儿出洋相。
只见那个烫着卷发的新媳妇儿跟着老妈进得屋来,一屁股坐在八仙桌的圈椅里,摘掉围在脖子里的丝巾,毫不客气地拿起筷子夹起一个,蘸了蒜醋就往嘴里塞(估计她还要走好几家吧,赶时间)。
忽然,只听得“嘎吱”一声,她便“哎哟”起来,引得屋外看热闹的人哄堂大笑,原来她一口咬住一枚五分硬币!
后来结婚之后,姐姐特别叮嘱她,走门儿到生地方吃饺子一定要当心,碰到钢镚儿会咬住舌头,咬到空心气饺子会烫嘴(呵呵)。
难怪有人这样说,岁月是皮,经历是馅,酸甜苦辣皆为滋味,毅力和信心正是饺子皮上的褶皱;人生中,难免像饺子一样,被狠狠捏一下,被开水烫一下,被人咬一下;倘若没有经历,硬装成熟,总会有露馅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