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书第五天
因为一首诗,喜欢一本书。
苏东坡在30岁之前,活得都是快意人生。
你看,童年时,妈妈教兄弟二人读书。他们的母亲王夫人也是大户人家出身,文学素养极好。
十八岁结婚,而后上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名天下知。比杜甫强多了,杜甫二十多岁也是豪情壮志啊,可是,生不逢时,结果屡考不中。
苏家一考就是三人,能不让旁人羡慕嫉妒恨吗?可是母亲福薄,没有等到来自京城的喜讯便病逝家中。
十年后,苏东坡第一个妻子去世。次年,父亲病死。兄弟二人辞官回家,守丧两年三个月。而后回到朝廷,立即卷入一场政治斗争中。
宋神宗二十岁即位,他也有满腔热血啊,他也想把国家治理得更好。这时他碰见能言善道的王安石。
王安石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动年轻的皇帝相信他的强国之道。皇帝坚决支持他。
王安石在政治上显示出了他的无情铁腕,凡是阻挡他变法的一律或者铲除,或者杀害,或者流放,不惜一切代价。
新法持续八年之久,百姓们饿得或者出逃,或者吃树皮草根为生。神宗也有所察觉,但是被派下去查访的官员,拍马溜须,恶意隐瞒。
说新法被百姓拥戴,高声赞美。朝廷上,以王安石为首的支持变法的当权派和以欧阳修为首的反对派闹得乌烟瘴气。
反对派被王安石的支持派排挤打击。一月之内,清除异己14人。司马光罢官而去。宋神宗几次下诏,但是司马光拒而不回,潜心编纂巨著《资治通鉴》。
苏东坡也上万言书,立即遭到罢黜。被贬到杭州做太守,也就是地方官。
举个例子,按苏东坡的能力和政绩,他应该当北京市的大官,可是,和王安石不和,被贬到杭州附近的密州为通判,但是无论在哪儿,苏东坡始终人格是高尚的,政绩是突出的。
通判有皇帝直接委派,也相当于现在的特派员,辅佐州政,是个副职。
不过,苏东坡的官邸还不错,可俯瞰西湖。
官邸指由公家提供的高级官员的住所。古时做官的府邸称“官邸”。
苏夫人早晨起来,打开窗户,看见下面西湖平静的水面,山巅、别墅、漂浮的白云,都映入水中,不觉心旷神怡。湖面上游艇处处,夜晚,飘入耳中的萧笛声。
他的一个短处就是老向客人谈论自己的心思,如果发现有什么事情不对,就像在饭菜找到一个苍蝇一样,非要唾弃不可。他第一个妻子在世时,经常提醒他不能事事都向任何人说。
“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妻子死后,弟弟告诫他,有的人可以推心置腹,有的人就要三缄其口。
不论咋说,苏东坡在杭州时还是很快乐的,这里像是他的第二故乡。这里不仅山林湖海美,街道老巷美,人情更纯美。
因为是副职,公务也不太繁忙,所以有很多机会在船上赏景游宴。
西湖的诗情画意,非苏东坡的诗思不足以极其妙;苏东坡的诗思,非遇西湖的诗情画意不足尽其才。一个城市,能得诗人发现其生活上复杂的地方性,并不容易;而诗人能在寥寥四行诗句中表现此地的精粹、气象、美丽,也颇不简单。公认为表现西湖最好的诗,就是苏东坡写西湖的一首诗,苏东坡把西湖比作古代的美人西施,清晨在家不施脂粉时也好,施脂粉而盛装时也好;晴天也好,阴天也好,都会显出西湖不朽的美色来。苏东坡描写西湖的那首七言绝句是: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潋滟:水波荡漾的样子)
山色空蒙雨亦奇。(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粗体字见书本128页。
全诗意思是:
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雨天的山色,在雨雾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如果把西湖的美景比做西施的美貌,晴天也好,雨天也好,就像浓妆的西施和淡妆的西施都那么美丽。
杜甫和西湖互相成全。因为杜甫,西湖美得更醉人,因为西湖,苏东坡的诗才流传更久远。
正像书中所写,西湖的诗情画意,非苏东坡的诗情不足以尽其妙。苏东坡的诗情,非遇西湖的诗情画意不足尽其才。
换句话来说,如果没有苏东坡,那么西湖也许不能像现在这样成为人们心中的向往之地。
如果没有西湖,也激发不出苏东坡这样流传千古的名句。毕竟,好诗仅凭想象力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