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HashMap底层实现详解-2
·存储数据过程put(key,value)
明白了HashMap的基本结构后,我们继续深入学习Hasap如何存储数据。此处的核心是如何产生hash值,该值用来对应数组的存储位置。
我们的目的是将”key-value两个对象”成对存放到HashMap的Entry[]数组中。参见以下步骤:
(1)获得key对象的hashcode
首先调用key对象的hashcode()方法,获得hashcode。
(2)根据hashcode计算出hash值(要求在[0, 数组长度-1]区间)
hashcode是一个整数,我们需要将它转化成[0, 数组长度-1]的范围。我们要求转化后的hash值尽量均匀地分布在[0, 数组长度-1]这个区间,减少“hash冲突”
i. 一种极端简单和低下的算法是:
hash值 = hashcode/hashcode;
也就是说,hash值总是1。意味着,键值对对象都会存储到数组索引1位置,这样就形成一个非常长的链表。相当于每存储一个对象都会发生“hash冲突”,HashMap也退化成了一个“链表”。
ii. 一种简单和常用的算法是(相除取余算法):
hash值 = hashcode%数组长度
这种算法可以让hash值均匀的分布在[0, 数组长度-1]的区间。早期的HashTable就是采用这种算法。但是,这种算法由于使用了“除法”,效率低下。JDK后来改进了算法。首先约定数组长度必须为2的整数幂,这样采用位运算即可实现取余的效果:hash值 = hashcode&(数组长度 - 1)。
iii. 如下为我们自己测试简单的hash算法:
【示例9】测试hash算法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h = 25860399;
int length = 16;//length为2的整数次幂,则h&(1ength-1)相当于对length取模
myHash(h, length);
}
/**
* @param h 任意整数
* @param length 长度必须为2的整数幂
* @return
*/
public static int myHash(int h, int length) {
System.out.println(h&(length-1));
//length为2的整数幂情况下,和取余的值一样
System.out.println(h%(length-1);//取余数
return h&(length-1);
}
}
运行如上程序,我们就能发现直接取余(h%length)和位运算(h&(length-1))结果是一致的。事实上,为了获得更好的散列效果,JDK对hashcode进行了两次散列处理(核心目标就是为了分布更散更均匀),源码如下:
hash算法源码.png
(3)生成Entry对象
如上所述,一个Entry对象包含4部分:key对象、value对象、hash值、指向下一个Entry对象的引用。我们现在算出了hash值。下一个Entry对象的引用为null。
(4) 将Entry对象放到table数组中
如果本Entry对象对应的数组索引位置还没有放Entry对象,则直接将Entry对象存储进数组;如果对应索引位置已经有Entry对象,则将已有Entry对象的next指向本Entry对象,形成链表。
总结如上过程:
当添加一个元素(key-value)时,首先计算key的hash值,以此确定插入数组中的位置,但是可能存在同一hash值的元素已经被放在数组同一位置了,这时就添加到同-hash值的元素的后面,他们在数组的同一位置,就形成了链表,同一个链表上的Hash值是相同的,所以说数组存放的是链表。JDK8中,当链表长度大于8时,链表就转换为红黑树,这样又大大提高了查找的效率。
·取数据过程get(key)
Java--HashMap底层实现详解-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