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书评:洞察生命奥秘之人,才会因敬畏而谦卑

2018-02-13  本文已影响0人  知路BABA

2017年5月为《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所作书评


这是一篇探索生命奥秘旅途中的游记

生命是什么?这是所有人共同面对的终极问题。毫无疑问,福冈伸一也从小就在思考这个问题。为了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他走上了生物学家的道路,从松户到纽约,又从纽约到波士顿。实际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这本书并不仅仅是一本微生物学的科普读物,而且更像一本游记,是微生物学家,更准确地说是作家福冈伸一在探索生命奥秘这个终极问题的旅途中,所经历的点点滴滴。

故事开始于作者的故乡,也结束于作者的故乡。几乎每一章的开头,都是一段回忆,故乡的回忆、洛克菲勒医学院的回忆、纽约隆隆震动声的回忆、波士顿街道反光的回忆,直到最后一章,回忆起自己的同年。作者为了探索生命的奥秘,定下了成为生物学家的志向,努力从日本走向了美国顶尖的医学研究机构。从纽约到波士顿,作者在孜孜不倦,当然更可能是枯燥乏味的工作中,抽丝剥茧一般寻找着他从儿时就在寻找的答案。

洛克菲勒医学院是洛克菲勒大学的前身

这是一个非主流科学工作者的杂文集

科学工作如同修行一般,要忍耐常人无法忍耐的寂寞和乏味,但同时也要承受巨大的竞争压力。“在大学里当助手,意味着你踏上了学术金字塔的第一层,但也意味着你被这座金字塔姥姥捆住了。塔里的生活看似光鲜,其实无异于置身伸手不见五指的牢笼”。福冈伸一作为科学家,站在野口英世和奥斯瓦尔德·艾弗里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怀着膜拜之心,也怀着平常之心,忍耐着无趣和重复,谦卑地工作着,独立思考着。

但这位非主流科学家和他的这本书绝对不像他所从事的科学工作那般枯燥无趣。书中,作者通过诙谐轻松的文字,将他对于生物学的思考、对于美国科研制度的思考,对于城市的思考呈现在读者面前。整本书中,关于微生物学的科学原理的论述,目测不超过一半篇幅,另一半的篇幅是由科学家福冈先生对前辈、同事、实验室、医学院甚至他所生活的城市的描写组成的。阅读这些充满吐槽和腹黑的幽默文字,感觉不到一丝负能量,相反,还会被作者乐观开朗的精神所感染。书翻开没有几页就开始扒野口英世的黑历史,看到一半又八卦威尔金斯撕“黑暗女士”富兰克林的隐秘内情,就好像课间操一般,在充满科学脑洞的课堂中间得到片刻放松,随后,作者会再次将你带入微生物学迷人的世界当中,绝不会允许你中途将书放下!

这本书将神话中的科学家变回了活生生的人类

我工作的地方,原先是一个生物制品研究所。这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研究所,尽管在新中国成立后,承担了所有疫苗的研制工作,但直到2003年非典病毒爆发后,防疫工作引起国家重视,生物学才慢慢走进人们的视野。我有时候看着那些被改造成时尚的办公室的实验车间,会试着想象几十年前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工作时候的情景。这个研究所的所长是发现了沙眼衣原体的第一人汤飞凡,据说是可以和日本一千元钞票上的野口英世相提并论的人物。但不同的是,野口英世成为了日本的国宝,还有渡边淳一为其写了传记;而汤飞凡则在1958年自杀身亡,中国历史上距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人,一代病毒学家至今无人知晓。

成立于上世纪初的中央防疫处

科学家的人生离普通人太遥远了,成就如野口英世,悲壮如汤飞凡,也不过是钞票和邮票上的一副画像。但是这本《生物和非生物之间》,不仅用极其风趣幽默的文风给我这个生物学白痴普及了基因、蛋白质的科学概念,更活生生地将生物学家工作、学习、思考的点点滴滴生动地展现在我的面前。“影子像老鼠一样”的埃弗里,有“克拉克·肯特”风范的实验室技师史蒂夫,只在洛杉矶见过一面的传奇人物克里克。这些了不起的家伙,在作者追逐未知“蝴蝶”的这部“电影”中,变成了一个个生动的角色映入我的脑海。

这是一本对生命充满敬畏之心的谦卑之作

福冈伸一是个擅长独立思考的家伙。他从对生命是“可以进行自我复制的系统”这一定义开始思考,用“病毒”这个可以进行自我复制,但却不呼吸、不代谢的特殊物质告诉读者他对这个定义的质疑,从而引领读者的思绪跟随着他的实验,进入到了更加神秘的领域。福冈伸一有着典型日本人较真、严谨的作风。他的任何观点,都会辅助相应的资料和依据。同时,他也是一个想象力极其丰富的家伙。复杂的分子生物学实验,他用简单的比喻,或者一目了然的简笔画,就可以将其中复杂的原理清晰地呈现在外行的读者面前。通过前辈、同行及他自己的研究过程,将他对生命的全新定义呈现在了读者面前:“生命就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流体”。

同时,他在本书的后半部勇敢地否定了自己在前半部的理论推测和基因敲除实验,他认为对生命的认识如果脱离了“时间”这一概念,就太浅薄了,把生命比作电视是“天大的错误”。最终,福冈伸一没有就“生命是什么”再次给出准确的答案,因为他认识到了“人类不可能像操纵机器那样操纵生命”。

福冈伸一的观点之一“食物不是燃料”

这就是福冈伸一“动态平衡”的世界观。这一世界观的形成,绝不仅仅是因为实验室的实验结果,更是基于一位又一位伟大的前辈的成就。作者没有“向世人彰显我在努力工作”,变成“激情耗尽的死鸟”,因为他不是为了成为“功成名就的教授”,而是寻找他想要的答案。整本书中提到了很多科学家做出的伟大成就,但写到自己的工作时,主语就全部都用“我们”。而在对于自己的工作描写中,没有一次提到自己工作的伟大,只是客观地描写各种科学实验的原理和过程,以及感叹生命的奇妙和神秘。

最精彩的章节是序言和尾声

我万万没有想到作者会以这种方式作为结尾。但当我重新翻到这本书的开头,重读序言的时候,我发现这两个不起眼的章节的内容才是作者要表达的核心意义。福冈伸一从小到大生活中的经历和思考,是缘于家乡河面上的蜻蜓幼虫,也是缘于童年的青凤蝶蛹。

作者的故乡——位于千叶县以西的松户市

从故乡开始,最终回到故乡。“我们只能拜倒在自然的洪流面前,忠实记录生命的方方面面,别无他法。我的童年经历正说明了这一点。”

我相信,只有真正洞察过生命奥秘的人,才会因为敬畏生命的神秘而虚己谦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