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萌宠

AI将推进在宅医疗与在宅养老

2020-10-18  本文已影响0人  空明山人

        老年人对养老的焦虑已经超过了对死亡的焦虑,人不能不死,死亡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解脱。可一旦失去自理能力,那就大概率会失去部分尊严。

        看看身边那些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一些人已经不是在生活,而是在受难。病痛只是一部分,孤独无助,自怜,甚至习惯了被歧视和遭冷眼。因为他们自己最清楚,自己对这个社会已经没有任何价值,是一种耗散品。而且给子女、亲人都带来相当的负担,之所以理直气壮地活着,是因为此前的积累是自己劳动所得。没有这份自信,将活得更加憋屈。

        今天,医院仍然是现代医疗体系中最为高效的医疗组织。现代三甲医院不仅服务“带宽”大大增加,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也远非乡镇医院群落可比。

        它们成为整个医疗网络的“结构洞”。随着高铁普及,就医半径还在迅速加大。大医院医生接诊密度大幅提升。

        随着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也大幅提升。医疗资源的紧张状况在大医院非常普遍。

        邻国日本为缓解这类问题,早早就推出在宅医疗,中国会不会跟进?亦或结合在宅养老(据说国家有这种打算)推出更适合自己的终端医疗服务模式?

          AI(人工智能)能不能对养老和就医做出一些实质性的贡献呢?能不能为个体建立一个健康模型-数字人?跟踪生命的重要体征和健康指标。

        据说,荷兰就为所有公民建立了核磁断层扫描到档案。如果有了数字人的健康模型,是不是可以对未来若干年做出基于仿真的“健康预测”呢?

        即便以今天的技术论,它也已经不是什么离谱的神话了。但作为社会工程,它可能还十分遥远。AI诊断是不是会出现阿尔法狗?答案是肯定的。也许十年或十五年,可我不相信会再晚了。

        上图就是日本人通过检测马桶获得健康持续检测的一种手段。

        大家知道日本是一个严重的老龄化国家。2012年,日本65岁以上老年人的数量为3079万,而同期日本总人口则为1.26亿,按世卫组织的标准,已经是一个重度的老龄化国家了。

        上世纪70年代,日本开始发展各种形式的居家照护服务;80年代,临终关怀服务兴起;2000年,日本引入长期照护保险(介护保险)之后,整合医疗和长期照顾居家服务变得更为完善,逐渐形成了标准化的上门医疗服务(日本称之为”在宅医疗“)。

          中国在AI医疗方面是有可能超越日本的。就像我们欠发达的信用卡体系,更快地在移动支付方面实现了“弯道超车”。

        要知道,AI就医和AI健康管理的复制成本极低。不知我期待的“AI法眼”何时坐台?

  你看到过使用近百年而不坏的机器吗?可今天百岁老人已不稀奇。修机器时,总是要大拆大卸 。可人这不机器却基本靠调理(自愈),难得做一次手术。

        有了基于数字人的健康模型,基因类疾病早早就被检出甚至进行特定的干预。体检也许会被植入人体的健康芯片永久取代了。

        大众目前对“病”的理解还停留在病症的层面。其实,机体的代偿性反应经常掩盖了病理性缺陷。只有,从数字化在宅医疗在宅养老实施全时监测和调理时,才能让每个老年人活得更久,更健康,最重要的是活得更有尊严。

  下列链接是作者作品的分类目录:

西方文学速读(空明连环画)希腊神话

西方童话

中国古典文学

原创诗词

数学文化

大众科普

认知高地(思辨、时评和杂谈)

配诗的书法和绘画

原创小说

空明书评

影视品评

眼见与思达(游记)

难忘的经历

空明连环漫画

以上是空明岛公众号分类入口,也可访问

作者美篇的总入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