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养生学|《黄帝内经如是说》(第158-161句)

2024-10-26  本文已影响0人  梁木的读书和写作

2024年10月27日,第27天读《黄帝内经》第158句-161句。

第158句:【原文】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力痎症;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素问•生气通天论》

意思:雾露风寒之邪侵犯身体,人就会生寒热之疾。

春天时如果伤于风邪,留滞不去,还会生洞泄之病。

夏天时如果伤于暑邪,到了秋天就会生疟疾。

秋天如果伤于湿邪,邪气就会上逆,会咳嗽,进而发展成痿厥病。

冬天如果伤于寒气,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就要生温病。

可见四季的邪气会交替伤害人的五脏。

第159句:【原文】 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帝曰:余愿闻其故。岐伯曰: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着骨髓,通于五脏。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除其邪则乱气不生。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

意思:

所以说,春天,风木之气流贯在经脉;

夏天,君火之气流贯在孙络;长夏,湿土之气流注于肌肉;秋天,燥金之气流注于皮肤;冬天,寒水之气流注于骨髓中。

黄帝说:我想听听这其中的道理。岐伯回答说:春天,阳气开始生发,地气也刚刚释放,如此则大地解冻,冰雪消融,水始流而河方通。

人与自然相应,如水满河道一般,气周流于经脉之中。

夏天,经脉满溢,气机充盛,于是孙路也得到了滋养,气助血行,皮肤就充实了。

长夏,经脉、络脉都很旺盛,肌肉就能得到充分的润泽。

秋天,阳气开始收敛,腠理也跟着闭塞,皮肤也随之收缩。

冬主闭藏,所以到了冬天,人的血气收藏在人体内部,内敛于骨髓,流注于五脏。

那气常常随着四时人体气血的不同状况而侵入,侵入人体后还会发生各种变化,那就几乎是不可测度的了。

但在治疗上,都必须遵循四时经气的循行规律来排除病邪。病邪祛除,逆乱之气才不会产生。

第160句:【原文】正月三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素问•诊要经终论》

意思:

阴历正月二月,天气刚刚生发,地气也开始释放,此时人气在肝。

三月四月,天气正值外发之时,地气渐渐增长,稳定地执掌生长发育的职能,此时人气在脾。

五月六月,天气到了最为盛壮的时候,地气也升到最高点,此时人气在头。

七月八月,阴气下降,呈现出肃杀景象,此时人气在肺。

九月十月,阴气凝结如冰,地气开始闭藏,此时人气在心。

十二月十二月,大地为冰,地气完全闭藏,此时人气在肾。

第161句:【原文】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何也?岐伯曰:四时之气使然。黄帝曰:愿闻四时之气。岐伯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黄帝曰:其时有反者何也?岐伯曰:是不应四时之气,脏独主其病者,是必以脏气之所不胜时者甚,以其所胜时者起也。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意思:

各种疾病多在早晨转轻,白昼安静,傍晚加重,夜里更甚,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这是四时气候变化造成的。

黄帝说:我想听听有关四时之气的情况。岐伯说:春气主生发,夏气主成长,秋气主收敛,冬气主闭藏,这是四时之气的正常情况。

人体与自然相应,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假如把一天分为四时的话,那么早晨就是春天,中午就是夏天,日落就是秋天,夜半就是冬天。

早晨,人体正气生发,邪气退避,因而病情转轻;中午人体正气亢盛,能战胜邪气,所以病人安静;待到日落时,正气开始衰微,邪气开始活动,所以病情加重;夜半时分,正气潜藏而入内脏,体内只有邪气独盛,所以病情最重。

岐伯说:疾病的变化确实有不和四时之气相应的情况,这是某脏单独所主疾病的情况。

黄帝说:可是有时疾病的变化与你说的正相反,这又是怎么回事?

它必定在患病内脏被时目所克制的时候加重,而在患病内脏能克制时日的时候减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